03《新針療法手冊》之針灸的作用:治療常見病
導讀:《新針療法手冊》三、針治常見病,包括生活中近百種常見的癥狀治療穴位及手法。以及治療聾啞配穴,附:八穴歌。
最高指示:應當積極地預防和醫治人民的疾病,推廣人民的醫藥衛生事業。
三、針灸治療常見病
扁桃腺炎,咽炎、喉炎
主穴:合谷、內庭。
備穴:曲池、魚際,少澤,天突。
直刺合谷、內庭時,輕捻轉,輕提插,留針五分鐘后,讓病人試作吞咽運動,如病痛減輕或消失,即可退針。無效時可針魚際、少澤,用震顫手法。病人體溫高時可加曲池退熱。
氣管炎、支氣管炎
主穴:天突、豐隆
備穴:喘息、足三里。
針刺天突、豐隆、大弧度捻轉,出針后喉部及呼吸有輕松感,咳嗽不止刺喘息。失眠刺足三里,效果不好,可用火罐拔大椎。
支氣管喘息
主穴:喘息、膻中。
備穴:天突、豐隆。
針刺喘息,用震顫手法,針感放散到背或臀部,病人當即感到輕松。胸悶胸痛時加配膻中,用震顫手法 ,出現胸部沉木感,悶痛緩解,喘息減輕。痰多加豐隆??人?、呼吸困難加天突?;蛴萌犪槾倘腚?至5分,上下左右劃動;挑治喘息穴效果更好。某部醫療隊用此法,在農村治療數百例,收到良好的效果。較割治方法簡便易行。
牙痛
主穴:牙痛穴。
備穴:合谷、下關。
不分上、下、左、右牙痛,都針牙痛穴,用震顫手法。效果不佳時,加用備穴。
腮腺炎
主穴:醫風、頰車,合谷。
備穴:曲池。
針刺醫風、頰車,局部出現沉脹感,效果好,合谷要強刺。發燒加曲池,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同上述穴位,針刺深度5分至1寸。
胃痛(包括胃炎、胃潰瘍)
主穴:中脘、足三里、內庭
備穴:內關,陰陵泉。
疼痛發作時,針中脘,(可向上,下脘透針)。足三里可雙側同時進針和捻針半分釧或大弧度捻軒提插。如有惡心嘔吐、絞痛時,用捻轉手法針內關透外關;隱痛時配陰陵泉、落枕亦能止痛。
嘔吐(包括妊娠嘔吐)
主穴:內關。
備穴:天突,足三里。
雙側內關同時進針、大弧度捻轉,效果好,如效果不佳,加天突,足三里。妊娠嘔吐只針內關即可。
腹瀉、脹脹。
主穴:足三里、氣海。
備穴:天樞,陰陵泉。
先針足三里,得氣后針氣海。如腹瀉不止,加刺止瀉(關元上五分),亦可用艾卷懸灸神闕(即肚臍)10分鐘。
便秘
主穴:陽陵泉,支溝。
備穴:氣海。
脫肛
主穴:承山,長強。
備穴:百會。
深刺承山,針長強時,針尖刺向肛門。效果不佳配百會,或用艾卷懸灸百會10分鐘。
膈肌痙攣
取穴:內關,中脘,天突。
強刺激內關,中脘,如痙攣不止,刺天突1至1.5寸深。大弧度捻轉,一般可止痙。
痢疾
主穴:足三里、止瀉、天樞穴。
備穴:曲池,陰陵泉。
有膿血便時針主穴,用輕捻轉提插法。如體溫在38攝氏度以上加曲池減天樞。有里急后重加陰陵泉。大便呈黃色,只針足三里。
某陸軍醫院用此法針治急性典型細菌性痢疾158例,治愈137例,一般1至3天癥狀消失。經細菌培養三次陰性出院,平均住院10天。
感冒
主穴:風池、合谷
備穴:大椎、豐隆、曲池
先針刺風池,中等手法刺合谷??人?,痰多,發燒時,改用備穴,或在大椎拔火罐。
瘧疾
對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都有效,而對間日瘧效果更好。
主穴:大椎、至陽、間使(內關上一寸)
備穴:曲池,三陰交,足三里。
必須在發作前1至2小時針治。
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1、各項肝功能均有變化者
主穴:膽俞(第十一胸旁開二橫指),太沖。
備穴:至陽、足三里、醫明。
2、僅轉氨酶增高者
主穴:大椎、至陽、足三里
備穴:行間(太沖下一寸),陽陵泉。
膽道蛔蟲癥
主穴:迎香透四白(承泣下五分),人中。
備穴:足三里,曲池,至陽。
疼痛發作時,先針迎香透四白,用捻轉法。針人中、曲池用震顫法。有隱痛時針至陽、足三里。疼痛緩解后,內服醋3至4兩。驅蛔蟲,可針關元、天樞。
腎炎
主穴:耳針腎區、膀胱區。(見耳針療法)
備穴:復溜,飛揚,腎俞。
每次針一個區,留針4小時,同時一備穴,每日一次,15次為一療程。一般針5至6次后,尿內蛋白,紅血球開始減少,以后逐漸消失。臨床可不加藥物。某陸軍醫院用耳針治療16例,臨床治愈12例,好轉4例,平均住院64天;而藥物治療的57例臨床治愈36例,好轉9例,平均住院145天。從治愈率和住院天數來看,耳針療法對腎炎有一定療法。
尿潴留
主穴:三陰交、陰陵泉
備穴:關元,氣海。
針三陰交、陰陵泉時,針感 應傳導至大腿內側,一般在退針后半小時左右可能排尿。
遺尿
主穴:關元、陰陵泉。
備穴:中極,三陰交。
主穴與備穴交替針刺。
遺精、陽萎、早泄
主穴:關元,三陰交。
備穴:中極,足三里
針關元、中極二穴,針感應放散至龜頭,三陰交要放散到足底和側膝蓋上。
身體虛弱時可加足三里,用補法。效果不佳時,可用皮膚針在三陰交埋針治療(用膠布固定),隔日一次,每次埋針4至6小時。
尿崩癥
主穴:關元、三陰交
備穴:腎俞、命門、氣海。
針刺三陰交,針感應放散到膝蓋上。主穴和備穴交替取用。某部醫療隊在農村治療三例尿崩癥患者,收到良好效果。某公社小崗大隊一名14歲沉重,每日喝10至12暖壺水,最多喝過三大桶,每天排尿20至30次,經針治七次后,喝水減至每天1至2暖壺,排尿4至5次。
高血壓病
主穴:曲池
備穴:足三里,印堂
對1、2期高血壓病,降壓較明顯。針刺雙側曲池,用大捻轉提插法,針后30分鐘血壓下降。失眠和食欲不振者加足三里。頭暈、頭痛加印堂。
心絞痛
主穴:內關穴
備穴:間使,足三里
針刺人關透外關,疼痛不止加備穴。
心慌、心跳
主穴:內關、膻中
備穴:神門、間使。
刺內關、膻中,用震顫法。如效果不佳改用備穴,用輕提插法。
頭痛
主穴:風池、合谷
備穴:太陽穴、百會穴、列缺。
刺雙側合谷、風池,用震顫法,頸部應有麻沉感。對神經性頭痛效果較好。
偏頭痛
主穴:風池、太陽穴、合谷穴。
備穴:列缺,太沖。
針風池,太陽透率谷,顳部應有沉脹感;刺合谷時,針感傳導至肘,肩部。一般1至3次見效。
前頭痛
主穴:印堂穴、太陽穴、合谷穴。
備穴:列缺穴
強刺印堂、太陽二穴。
后頭痛
主穴:風池、后谿穴
備穴:百會、昆侖。
風池透風池,后頭部應有沉麻感。針后谿穴時,針感應傳導對肘部或腋后部。對頭頂痛亦有效果。
眩暈
主穴:風池、內關。
備穴:百會、太沖
風池透風池,內關透外關,得氣后退針。
面神經麻痹(口眼歪斜)
主穴:太陽,地倉,合谷。
備穴:陽白,迎香,下關,頰車,列缺。
初次治療先針雙側合谷,2至3次后,改用患側合谷。眼瞼閉合不全、額紋消失時,針太陽或陽白透魚腰(眉中間)??诮窍滦睍r,地倉透頰車,療效顯著。
肋間神經痛
主穴:支溝
備穴:絕骨、膻中、陽陵泉
支溝透間使。止痛 佳 時,深刺陽陵泉。
坐骨神經痛
主穴:環跳、陽陵泉
備穴:白環俞、殷門、絕骨、昆侖。
先針環跳,大弧度捻轉提插,針感傳導至臀上及小腿。陽陵泉透陰陵泉,針感傳導至臀部及踝關節,效果較好。
半身癱瘓
主穴:陽陵泉透陰陵泉,曲池透少海。
備穴:養老穴,列缺,環跳,外關透內關,合谷透勞宮,絕骨透三陰交,地倉透頰車穴。
隔日針一次,每次選用2至4個穴位。用強刺激或中等刺激手法,效果顯著。
小兒麻痹
1、上肢麻痹
主穴:養老穴
備穴:曲池,外關。
曲池透少海,外關透內關。
2、下肢麻痹
主穴:風市上二寸,環跳,足三里。
備穴:五里下二寸*血海上五寸),絕骨(懸鐘)透三陰交,陽陵泉透陰陵泉。
針風市上二寸,針感傳向臀部及小腿外側。
失眠
主穴:足三里
備穴:神門、三陰交、醫明。
癔病
主穴:內關穴。
備穴:人中,合谷
雙側內關同時進針,用提插震顫手法,效果不佳時,加刺人中。
癲癎
癲癎主要表現為突然昏倒,人事不省,手足搐動,口吐白沫。
主穴:涌泉、人中。
備穴:內關,足三里。
發作時針人中,而后針涌泉,片該即可蘇醒。有惡心、全身無務者,次日可針內關、足三里。
休克
取穴:人中,中沖,內關。
針治休克采用間歇性刺激法,進針后,每隔4至5秒鐘刺激一次,經過2至3分鐘后仍不恢復,再加刺內關。
落枕
主穴:養老穴,絕骨
備穴:落枕穴
針刺養老穴后,針感立即傳至肩部,此時令病人作頭部左右轉動,如疼痛減輕或消失,即可退針,退針后可再針備穴。
上肢關節痛
主穴:曲池,養老穴
備穴:外關、后谿穴
腕及肘關節痛時,養老透間使,肩關節痛時,曲池透少海。上肢運動障礙或不能抬高時,可先拿肩井1至2下,然后拔拿天宗,再拿腋窩內外肌群。
此后可令病人作上肢抬高動作,如有輕松感時,再深刺曲池,捻轉提插,針感傳到肩部時,將針提至皮下(不拔出)。如上肢仍不能高舉時,再針曲池穴,捻轉提插后,即可退針。大部分病人可立即恢復正常。
下肢關節痛
主穴:環跳、絕骨
備穴:陽陵泉、足三里、昆侖
髖關節痛,針環跳,昆侖穴。膝關節痛,針陽陵泉透陰陵泉,或膝眼透膝腿。膝關節蹲不下時,可使膝關節彎曲,向下掐拿腘窩兩側肌腱3至5次,使局部酸麻痛。然后再針。踝關節痛,取絕骨、昆侖。
腰痛(風濕、扭傷、勞損)
主穴:腎俞、殷門,后谿
備穴:承山、昆侖
先針后谿,針感傳導到肘部或肩背部,此時令病人作彎腰活動,腰痛好轉,將針退出,效果不佳時,可用主、備穴。拔走罐(罐已吸緊用手推罐活動)療效亦好。
腰椎間盤脫出癥
主穴:壓痛點
備穴:殷門,承山
病人俯臥、先找出脊柱兩側最明顯的壓痛點,然后直刺進針3至4寸深,病人立即出現肌顫抖或強烈的傳電感,從腰部傳到足趾,此時將針稍提起,休息一分鐘再刺下,如此間歇性提插3至4次后退針。然后再刺備穴。
此法每隔2至3天一次。每次針后,因有輕度疲勞,可讓病人休息一會。
甲狀腺腫大
主穴:阿是穴,曲池穴
備穴:天突穴
在腫大之甲狀腺兩側,選 出對稱點為阿是穴。針尖向對側角緩緩針刺1至1.5寸深,注意不要刺傷動脈。局部出現脹感時退針,然后針曲池。隔日針治一次。
月經不調
主穴:關元、三陰交
備穴:中極、血海、足三里
主穴、備穴交替使用,每次可針二次,月經前,月經后各針5至7次。
痛經
主穴:中極、三陰交
備穴:關元、十七椎穴(第五腰椎下)
月經前2至3天開始針治,月經后再針3至6次。經期疼痛發作時,針十七椎穴1.5至2寸深,有止痛效果。
閉經
主穴:中極、三陰交
備穴:足三里、復溜
每次用2至3個穴位,中等刺激,10次為一個療程,療程結束后休息七天,再開始第二療程。
子宮脫垂
主穴:維胸穴(關元旁開6寸)
備穴:曲骨(中極下1寸),三陰交,太沖。
針維胞時,沿腹股溝斜刺2至3寸深,用大弧度捻轉,使病人感 到會陰部抽動。再配三陰交或其它備穴。
胎位不正
正常胎兒頭向下,懷孕七個月時,胎作臀部或肩部向下者為胎位不正,此時需要轉胎,用艾卷懸灸至陰,10至15分鐘,局部感到溫熱即可。一般每日一次,1至3次胎位即可恢復正常。
乳腺炎
主穴:膻中,合谷。
備穴:外關、后谿。
乳汁分泌不足
主穴:膻中、外頭、少澤
備穴:合谷
產后無奶或奶少時,每次針2至3穴,中等刺激。
死胎
主穴:合谷、三陰交
備穴:關元、陰陵泉
輕刺合谷,重刺三陰交,使針感放散到下腹部,一日可針二次,連續針1至3天,如死胎不下時,改用其它方法引產。某陸軍醫院收治三名死胎產婦,經多種方法引產無效,后經針刺上述穴位2至3次順利娩出。
子宮功能性出血
主穴:關元、三陰交。
備穴:中極、血海
主穴:備穴交替使用,關元、中極應用中等刺激;三陰交、血海應用強制刺激。
小兒驚癥
發病突然,多有高熱,抽搐,口唇顫動,四肢發冷。
主穴:人中,百會
備穴:內關、中沖。
小兒消化不良癥
小兒腹瀉、水樣便或不消化之奶塊便,一日大便十幾次。
主穴:足三里
備穴:內關、氣海。
針雙側足三里,有嘔吐加內關。一般1至3次恢復正常。如果效果不佳時,加氣海,同時用艾卷懸灸神闕10分鐘,注意不要燙傷。
百日咳
小兒呈現陳發性痙攣性咳嗽,并有回聲,重者伴有嘔吐。
主穴:喘息
備穴:豐隆,天突。
先針喘息,然后在大椎拔火罐,痰多加刺豐隆。
翼狀胬肉
先用針尖輕輕拔離胬肉,然后用針點刺胬肉根部。此時眼球酸脹、流淚。然后加配太陽或少澤。每日一次,輕者數次可愈。
流淚
取穴:睛明、上睛明,太陽
針刺睛明時,令病人雙目直視,眼球不要活動,進針不捻轉,針1寸深。
倒睫
在倒睫的眼瞼上(相當于手術部位),用針點刺出血,再針攢竹(眉內端凹陷中)。每日一次。
近視
主穴:承泣
備穴:睛明、風池
針承泣,針尖沿皮刺至內眼角。視力不恢復時,加刺風池。
角膜炎
主穴:睛明、太陽
備穴:風池、合谷
直刺太陽或太陽透率谷
白內障
主穴:晴明,下睛明。
備穴:太陽,少澤,醫明,魚尾(眉梢處),合谷。
針睛明時,直刺1至1.5寸深。備穴交替取用。某部農村醫療隊,針治一名白內障失明病人,15次后,已能看到四號字和一般物品。
青光眼
主穴:太陽、合谷、印堂
備穴:曲池,風池,醫風,睛明
每次針2至3個穴,隔日一次,初期效果較顯著。
視神經萎縮
主穴:睛明,太陽,球后
備穴:風池,外關,合谷
每次取用2至3個穴,隔日一次,療程較長,有的針治69次,才恢復視力。
耳鳴
主穴:聽宮、醫風。
備穴:外關、合谷、聽會。
鼻炎
主穴:迎香、合谷。
備穴:列缺、印堂。
主穴、備穴交替取用。
顳頜關節炎
主穴:下關、合谷。
備穴:頰車、醫風、外關
蕁麻疹
主穴:曲池、足三里
備穴:血海、三陰交、合谷
食物過敏引起的蕁麻疹,針足三里效果明顯。
夜尿癥
主穴:三陰交、曲骨
備穴:橫骨、氣海、中極
每次2至3個穴位,睡前針較好。
癔病性癱瘓
主穴:1、陽委(膝關節外側上三橫指)2陽委(膝關節外側上五橫指);3陽委(膝關節外側上七橫指)
備穴:安眠1,安眠2,腎脊。
針法:直刺2至3寸(由第一第二第三順序針)安眠穴針一種即可,腎脊雙側針1.5寸。
背腰肌勞損
穴位:華佗狹脊(第一胸椎到第五腰椎之間的脊椎旁開5分處)。
針法:由第一胸椎旁開五分處向下透再由第五腰椎旁開5分向上透*兩針尖不接頭,不馬上取針)雙手分別上下兩針同時捻動后取出一側兩針再捻動另一側后再取出另一側兩針。(也可以只透一側)一日一次。
聾啞
主穴:聽宮、聽會、聽穴、支左、上廉泉,啞門
備穴:外關,合谷,醫風,恩聾,聾忠,廉泉,中渚。
治療聾啞配穴(僅供參考)
第一組配穴(全聾患者用穴)
聽宮,醫風,中渚。
聽會,恩聾,外關。
聽宮,醫風,聾忠
聽會,恩聾,中渚。
聽宮,上廉泉,聾忠。
手法:強刺激針二寸。
第二組配穴(聽力有進步患者)
耳門,醫風,外關。
聽宮,恩聾,合谷
聽會,醫風,聾忠。
耳門,醫風,合谷。
聽宮,醫風,合谷。
手法:中等刺激針二寸。
第三組配穴(聽力基本恢復)
聽宮,啞門,中渚
聽穴,上廉泉,合谷。
聽會,醫風,外關。
聽宮,啞門,聾忠。
聽穴,廉泉,恩聾。
手法:弱刺激針二寸。
說明:1、聽力恢復后針啞門或聽穴有助于迅速恢復講話。
2、每組穴共分五小組,每天用一小組,第六天又從一小組開始用,每個療程以10至15天為適,一個療程完后休息五天測定后根據治療效果再組織下一療程至痊愈。
附:八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殷門求;
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內關,小腹三陰謀;
坐骨刺環跳,腿疼陽陵透。
【免責忠告】此文章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