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穴
導讀:養老穴歸屬手太陽小腸經,有緩解治療手痛、面痛、肩臂部神經痛、落枕等作用,養老穴的位置:尺骨莖突橈側緣上方之骨縫中,詳見本文圖解養老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養老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養老穴的位置】
【養老穴的位置】位于人體的前臂伸側,腕后1寸,以掌向胸時,當尺骨莖突橈側緣上方之骨縫中。另說“陽谷后一寸五分”(《循經考穴編》廣注):“去陽谷一寸二分,行向外”(《針灸集成》)。
【標準定位】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
【取穴技巧】 1、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頭的橈側緣上,與尺骨小頭最高點平齊的骨縫中是穴。2、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骨小頭的最高點上;然后掌心轉向胸部,當手指滑入的骨縫中是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前臂骨間膜。皮膚由前臂后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除此神經外,有貴要靜脈和頭靜脈的起始行經。針由皮膚、皮 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指伸肌腱和小指伸肌腱之間經過,穿經其深面的骨間背側動、靜脈及神經,而達橈、尺骨下端骨間膜。腕背側(動脈)網位于腕骨及橈、尺 骨下端的背面。由橈、尺動脈的腕背支、骨間掌側和骨間背側動脈的末端組成。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養老穴】經穴名。屬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郄穴。出《針灸甲乙經》。
(1)“養老穴”。“養”,生養、養護也。“老”,與少、小相對,為長為尊也。養老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同合于頭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物質為陽谷穴傳來的炎熱之氣,出本穴后脹散并化為水濕成份更少的純陽之氣,與天部頭之陽氣性同,故名養老。
(2)手太陽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的氣血運行通道狹窄,如孔隙一般,故為手太陽經郄穴。
【穴位含義】小腸經經氣在此化為純陽之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由本穴循皮部上行頭頸的天部。
【功能作用】充養陽氣。
【養老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心肌梗塞、腦血栓、呃逆、急性腰扭傷、老花眼、手痛、面痛、肩臂部神經痛、落枕、半身不遂、近視眼、目視不明、眼球出血等。
【功效療法】養老穴,清頭明目、充養陽氣、舒筋活絡
【臨床應用】1、精神神經系統疾?。耗X血管病后遺癥,肩臂部神經痛; 2、運動系統疾?。杭毙匝?,落枕;3、 其它:近視眼。
【現代應用】1、落枕 針刺用強刺激手法,左病右取,右病取左,囑患者活動頸部。也有針刺后用點按,按摩頸部疼痛點。2、急性腰扭傷 針刺一側養老穴,囑患者活動腰部。3、現多用于急性腰扭傷,落枕,眼球充血,視力減退,半身不遂等。
【穴位配伍】養老穴配太沖穴、足三里穴治目視不明;養老穴配肩髃穴,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肩、背肘疼痛;養老穴配風池穴,有祛風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面痛;養老穴配三陰交穴、巨闕穴、足三里穴、膻中穴,主要治急性心肌梗死;養老穴配人中穴,主要治急性腰扭傷。
【文獻摘要】
1、《甲乙經》:肩痛欲折,養老主之。
2、《銅人》:治目視不明。
3、《圖翼》:張仲文傳灸治仙法,療腰重痛,不可轉側,起坐艱難,及筋攣,腳痹不可屈伸。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
【按摩療法】用大拇指指尖掐按養老穴,每天堅持,能夠治急性腰扭傷。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養老穴5~20分鐘,每天一次,可以改善視物模糊、耳聾、耳鳴。
【拔罐療法】用氣罐留罐5~10分鐘,隔天一次,可以治前臂痛。
【刮痧療法】用角刮法從上向下刮拭養老穴3~5分鐘,隔天一次,可以治耳鳴、耳聾。
【針灸療法】向上斜刺養老穴0.5~0.8寸,手腕酸麻,可向肩時放散。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