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門穴
導讀:郄門穴歸屬手厥陰心包經,有緩解治療心痛、心悸、嘔血、胸脅痛、前臂痛、腋腫、癲癇等作用,郄門穴的位置:腕橫紋上5寸,詳見本文圖解郄門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郄門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郄門穴的位置】
【郄門穴的位置】位于人體前臂掌側,當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正坐或仰臥,仰掌取穴。
【取穴方法】仰掌,微屈腕,在腕橫紋上5寸,當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于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穴位解剖】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部為指深屈??;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部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其下為正中神經,深層有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郄門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厥陰心包經。手厥陰之郄穴。
【穴位含義】心包經的體表經水由此回流體內經脈。
【名解】郄門。郄,孔隙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郄門名意指心包經的體表經水由此回流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曲澤穴傳來的溫熱經水,行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包經的體內經脈,故名郄門。
【郄門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心痛、心悸、嘔血、胸脅痛、前臂痛、腋腫、疔瘡、癲癇等。
【作用功效】郄門穴,清熱止血、寧心止痛、理氣安神、活血泄熱。
【古代記述】心痛、心悸、胸痛、咳血、嘔吐、嘔血、癲狂,驚恐、畏人、神氣不足、久瘧不瘥、五心煩熱、肘臂攣痛、疔瘡、胸疽、久痔、鼻衄。
【近人報道】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絞痛、心動過速、胸膜炎、膈肌痙攣。
【穴位配伍】郄門穴配梁丘穴、足三里穴、太沖穴治神經性嘔吐;郄門穴配內關穴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損傷;郄門穴配曲澤穴、大陵穴治心痛。
(2)配大陵止咯血;配尺澤、肺俞,有清營止血的作用,主治咳血。配曲池、三陽絡治咯血。
(3)配神門、心俞,有寧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心絞痛。配內關,膈俞治心胸痛.
(4)配膈俞,有寬胸利膈的作用,主治膈肌痙攣。
(5)配心俞、膻中治風濕性心臟??;配心俞、大椎治心肌炎。
【臨床應用】
(1)治冠心病、心絞痛、心悸突發∶郄門,神門,心俞。
(2)治冠心病∶郄門,內關,可用丹參注射液注入穴位0.5毫升/穴,每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
(3)治咳血∶郄門,尺澤,肺俞。
(4)治膈肌痙攣∶郄門,膈俞。
【文獻摘錄】
(1)《針灸甲乙經》∶心痛,衄噦嘔血,驚恐畏人,神氣不足,郄門主之。
(2)《備急千金要方》∶嘔血,大陵及郄門主之。
(3)《類經圖翼》∶主治嘔血衄血,心痛嘔噦驚恐,神氣不足,久痔。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針刺方法】郄門穴,直刺0.5-1寸
【艾灸方法】郄門穴,艾條灸5-10分鐘,艾炷灸3-5壯。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按壓郄門穴,注意按壓時力度要稍重,每次5分鐘,每日2次。并按摩周圍的肌膚。
郄門穴,順著內關穴往上,在腕橫紋中點上五寸的地方,也是心包經上的穴位,也是直接管心臟的。按摩手法也是上下順著經脈按揉。還可以用上我們的法寶——皮膚針叩刺,很多人使用皮膚針叩刺以后感覺呼吸暢通了
![]() |
![]() |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