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關穴
導讀:外關穴歸屬手少陽三焦經,有緩解治療頭痛、耳鳴、便秘等作用,外關穴的位置: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詳見本文圖解外關穴的準確位置圖和具體手法。
【外關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外關穴的位置】
【外關穴】位于前臂背側,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內關穴相對。即: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取穴方法】前臂伸側面腕背橫紋后二寸,尺骨與橈骨之間,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屈肘俯掌時,在指伸肌橈側凹陷處。
【相關補充】 《靈樞·經脈》:“去腕二寸”;《針灸大成》:“腕后二寸兩骨間,與內關相對”。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外關穴】屬于手少陽三焦經穴,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少陽之絡,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三焦經。有清熱解毒、解痙止痛、通經活絡之功。
(1)外關。外,外部也。關,關卡也。外關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脹散外行,外部氣血被關卡不得入于三焦經。本穴物質為陽池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行至本穴后因吸熱而進一步脹散,脹散之氣由穴內出于穴外,穴外的氣血物質無法入于穴內,外來之物如被關卡一般,故名外關。
(2)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物質為吸熱后的脹散之氣,此氣外出本穴后交于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3)三焦經絡穴。絡,聯絡也。本穴輸出的物質為天部的陽熱之氣,它不光輸向本經各穴所在的天部層次,它還外傳于手厥陰心包經所過的天部層次,本穴有聯絡各部經脈氣血的作用,故為三焦經絡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陽氣。
【運行規律】一是循三焦經上傳于支溝穴,二是別走心包經,三是上行于天部并交于陽維脈。
【功能作用】聯絡氣血,補陽益氣。
【外關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頭痛、耳鳴、便秘等。
【作用功效】外關穴,疏風、清熱、利脅;祛火通絡。
【古代記述】發熱惡風、關節酸痛、胸滿拘急、半身不遂、腰腳枸攣、偏正頭風、手足頑麻、眼中冷痛、瘰疬結核、耳鳴耳聾、臂痿不仁、肘腕酸重、脅肋疼痛、腹痛便秘、五指盡痛不能握物。
【近人報道】感冒、肺炎、腮腺炎、中耳炎、遺尿、腕下垂。
【穴位配伍】外關穴配陽池穴、中渚穴緩解治療手指疼痛、腕關節痛;外關穴配太陽穴、率谷穴緩解治療偏頭痛。
【方例】頭目痛:外關、后溪。感冒:百會、外關、合谷、列缺。手指麻木:曲池、外關。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針刺方法】直刺外關穴0.5-1寸。
【艾灸方法】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5分鐘。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尖掐按外關穴100-200次,可治療頭痛、耳鳴、便秘。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