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穴
導讀:氣穴歸屬足少陰腎經,有緩解治療月經不調、白帶、陽痿、小便不通、泄瀉、痢疾、腰部疼痛等作用,氣穴的位置:關元穴左右一指寬處,詳見本文圖解氣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氣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氣穴的位置】
【氣穴的位置】位于腹正中線臍下3寸;旁開0.5寸處。即:關元穴左右一指寬處。
【取穴方法】仰臥位,在腹白線與肚臍水平線的交點處,旁開0.5寸處(半橫指),先取大赫穴,在向上量1橫指(拇指)處,按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及髂腹下神經。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氣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沖脈、足少陰之會。別名:胞門穴、子戶穴。
【穴位含義】腎經沖脈氣血在此變為和緩的熱氣。
(1)“氣穴”。穴內物質為氣態物也。本穴物質為大赫穴傳來的高溫高壓水氣,至本穴后,快速強勁的高溫高壓水氣勢弱緩行并擴散為溫熱之性的氣態物,故而得名。
(2)“胞門”。“胞”,胞宮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胞門名意指胞宮的外輸氣血由此外出沖脈。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溫熱之氣,此氣來源于胞宮,在本穴開始向沖脈以外傳輸,是沖脈氣血外出的主要門戶,故名胞宮。子戶名意與胞宮同。
(3)沖脈足少陰之會。本穴物質既有腎經氣血又有沖脈氣血,故為沖脈足少陰之會。
【功能作用】補益沖任。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熱性水氣。
【運行規律】循腎經上傳及散輸小腹各部。
【補充介紹】氣穴是液壓系統中常出現的故障現象,它會引起液壓系統工作性能惡化,除了產生振動和噪聲外,還會因氣泡占據一定空間,而破壞液體的連續性、降低吸油管的通油能力,使容積效率降低,損壞零件,縮短液壓元件和管道的壽命,造成流量和壓力波動。
【氣穴現象】油液中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空氣,一部分呈氣泡狀態,一部分溶于油液中。在常溫和大氣壓下,一般礦物油能溶解約6%~12%的空氣。油液溶解空 氣的能力與油液的壓力成正比。油液在液壓系統中流動時,流速高的區域壓力很低,當壓力低于工作溫度下油液的空氣分離壓時,溶解于油液中的空氣將分離出來形 成氣泡。此外,當油液壓力低于當時溫度下的飽和蒸汽壓時,油液汽化,也在油液中形成氣泡。上述兩種情況都將使氣泡混雜在液體中,產生氣穴,使充滿在管道或 元件中的油液成為不連續狀態而產生氣穴現象。油液的空氣分離壓與油液的種類、油溫和空氣溶解量有關,溫度越高,空氣溶解量越大,則空氣分離壓越高。
【氣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月經不調、白帶、陽痿、小便不通、泄瀉、痢疾;生理不順、腰部疼痛、腰脊痛、冷感癥等。
【功效作用】氣穴,補益腎氣、調理下焦。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月經不調、尿路感染、腸炎等。
【氣穴位配伍】氣穴配大腸俞穴主要緩解治療消化不良;氣穴配三陰交穴、氣海穴、腎俞穴、血海穴緩解治療月經不調、血帶、宮冷不孕、先兆流產、陽痿、不育癥;氣穴配陰陵泉穴、中極穴、膀胱俞穴主要緩解治療五淋、小便不利。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月水不通,奔豚,泄氣,上下引腰脊痛。沖脈、足少陰之會;《銅人針灸經》:月事不調。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按摩療法】用大拇指按揉氣穴100~200次,每天堅持,能夠治腹脹。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氣穴5~20分鐘,每日一次,可以治療小便不利、痛經等。
【針灸療法】直刺或斜刺0.8-1.2寸。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