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
導讀:中脘穴屬于“任脈穴”,有疏肝養胃、消食導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養顏、延緩衰老等作用;中脘穴的位置:肚臍向上4寸,詳見本文圖解中脘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中脘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中脘穴的位置】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當臍中上4寸)。即:從心口窩到肚臍眼四寸的地方(也就是心口窩到肚臍眼中央)
中脘穴的準確位置:位于見突到肚臍的中點處(肚臍向上4寸)。專家提醒:經常按揉中脘穴可以抑制人的食欲。食欲降下來以后,就要促進胃腸蠕動,讓體內多余的垃圾脂肪排泄出去。
【快速取穴】仰臥位,在上腹部,神闕與胸劍結合點連線的中點處,按壓有酸脹感(圖②)。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有第八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中脘穴】 Zhōng wǎn(RN12),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睹}經》名中管。屬任脈。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穴在胃體中部,故名。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別名:上紀穴,胃脘穴,大倉穴,太倉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
【穴位含義】任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
(1)“中脘穴”。“中”,指本穴相對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為中也,中間也。“脘”,空腔也,這里指的是胃部、胃腑。古人認為本穴位于胃部的中間,所以稱為“中脘”……該穴名意指任有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至本穴后,經水繼續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脈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與中脘同,碗通脘。
(2)“上紀穴”。“上”,上部也。“紀”,綱紀之意。上紀名意指本穴對胸腹體表的氣血有抓總提綱的作用。本穴物質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對胸腹體表氣血抓總提綱的作用,故名“上紀”。
(3)“胃脘穴”。“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氣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氣血為地部經水,性溫,與胃經氣血同性,可直接調控胃腑氣血的陰陽虛實,故名“胃脘”。胃管名意與胃脘同,管通脘。
(4)“大倉穴”。“大”,與小相對,大也。“倉”,倉庫也。大倉名意指本穴為地部經水匯聚的大倉庫。理同中脘名解。太倉名意與大倉同。
(5)“三管穴”。“三”,指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三經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它不光來自于任脈上部經脈的冷降之水,還有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的冷降水液,故為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循任脈下行。
【功能作用】聚集及傳導地部水液。
【中脘穴位的作用功效】
1、疏肝養胃、消食導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養顏、延緩衰老的作用;
2、緩解治療胃痛、腹痛、腹脹、嘔逆、納呆、反胃、食不化、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黃疸、胃擴張等;
3、緩解治療腸鳴、泄瀉、便秘、便血、脅下堅痛、治療慢性肝炎等;
4、緩解治療喘息不止、惡心、痰多、咳喘、失眠、臟躁、癲癇、尸厥、子宮脫垂、蕁麻疹、食物中毒、治療燒心等。
【作用功效】中脘穴,健脾和胃、補中安神。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胃炎、胃痙攣、胃潰瘍、胃下垂、食物中毒、癲癇、精神病、神經衰弱等。
【中脘穴位配伍】中脘穴配百會穴、足三里穴、神門穴治失眠、臟躁;中脘穴配膻中穴、天突穴、豐隆穴治哮喘;中脘穴配梁丘穴、下巨虛穴治急性胃腸炎;中脘穴配肝俞穴、太沖穴、三陰交穴、公孫穴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中脘穴配上脘穴、梁門穴(電針20分鐘)治膽道蛔蟲癥;中脘穴配陽池穴、胞門穴、子戶穴(針灸并用),治腰痛、痛經、月經不調(子宮不正);中脘穴配氣海穴、足三里穴、內關穴、百會穴治胃下垂。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補之留針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艾灸方法】用艾條溫和灸中脘穴5~10分鐘,一天一次,可以治療頭痛、失眠、驚風。
【拔罐方法】用氣罐留罐中脘穴10~15分鐘,隔天一次,可緩解治療頭痛、黃疸、便秘等。
【刮痧方法】用角刮法刮拭中脘穴,以出痧為度,隔天一次,可以緩解治療腹脹、嘔吐等。
【點揉法】伸出雙手的食指、中指四根手指,四指并攏,點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點,力度以自己能夠承受為準,堅持10秒鐘,松開,然后再點,再松開,直到癥狀減輕。
【掌揉法】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按揉。中醫講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泄,一般是指肚臍周圍,此處不必考慮順逆補泄。
減肥的穴位:中脘穴 (詳細點擊:穴位按摩減肥視頻》》)
中脘穴的按摩方法:
點擊法:兩手相對,如果另一只手不方便,用一只手也可以,但是一根手指頭的力量很弱,不容易點揉到這個穴位,所以至少要用兩個手指頭,對于脹氣,胃痛,可以點擊它,點擊它會出現酸痛,隨后會出現打嗝,用力要大,堅持 一般3-5分鐘。
按摩中脘穴的手法:推揉中脘穴3~5分鐘,長期按摩??梢愿纳泣S疸、頭痛等。
特別提醒:中脘穴孕婦禁止按摩。
人體的臟腑器官出現疾病,往往是通過穴位的異常表現出來的。人體都有哪些穴位,又都主管哪些器官呢?怎樣按摩穴位可以驅除疾病呢,對于沒有中醫基礎的普通人可以通過穴位按摩來給自己治病嗎
有一個病例:以前有一個女孩子想讓自己身體瘦一些,飲食不太注意,凈節食,同時還喜歡吃涼的東西,她得了胃脘部的不適癥狀,開始覺得不消化,然后就胃疼的不行,難受,就去檢查,先去西醫院里邊檢查,做了一系列的診斷,檢查的結果得了胃癱瘓(準確的來講叫:胃動力不足)。這種胃動力不足說明胃的蠕動功能已經下降了。食物吃下來以后不能充分的融合、攪拌,也不能正常的分泌。胃的消化功能就極度下降,最后檢查來檢查去,沒有很好的辦法,只能服藥,吃了藥就好一些,不吃藥就又不好。后來她就找到我幫助看看病…
我當時選的主穴就是中脘穴,以中脘穴為主然后再配上其它兩三個相關的穴位,就這樣的治療一周的時間,她的胃動力不足,癱瘓的病癥完全好了,一直到現在都非常健康。
中脘穴是一個交匯穴,是不同的經脈交匯在一起的穴位,這些經脈是任脈、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這些經脈都交匯在人體中脘穴的位置上,足陽明胃經這條經脈走在我們人體的胸部,在中脘穴的兩側有幾個胃經的穴位,上面叫作:不容穴,下面叫作承滿穴,往下叫作梁門穴。這三個穴位代表我們吃飯應該吃多少。我們吃東西吃梁門的位置是正好。這幾個穴位的位置也恰恰和中脘穴相鄰,又交匯在這里。所以中脘穴治療消化系統的病癥,特別是胃的病癥特別有意義和作用。
正常情況下按揉中脘穴不會有副作用。如果一個人經常面黃肌瘦、消化不好,尤其是女性朋友特別關心自己有眼袋,眼袋其實就是足陽明胃經的問題,因為陽明胃經恰恰起始在我們眼睛的下面,如果想去除眼袋的問題,中脘穴就有很好的作用。就是胃經往下走,匯集在中脘穴的位置。
胃是消化系統,有消化的功能,對人體不僅是消化營養,水分也要通過它來消化運轉。有些人脾胃功能差的人就會出現臉腫、眼睛下面腫的情況,這些情況都是歸脾胃來管理,所以按揉中脘穴對消除眼袋有幫助作用,每天堅持揉有很好的效果,順時針、逆時針按揉都可以,一般來講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瀉。
中脘穴還有美容的作用,而且還能讓你的臉色看起來很紅潤,改善面色。人的面色,女人,包括男性,看他身體是不是很健康就看他臉色是不是很紅潤,一定是紅和潤,是說這個紅分布的很均勻。在《黃帝內經》里第一篇叫《上古天真論》,這里對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周期進行了描述,女性以7年為基數,男性以8年為基數,其中有一句話很關鍵:女子四七筋骨堅,身體盛壯,這是女性最好的時間,也是生育最佳的年齡。但是到了五七35歲的時候,陽明脈衰于上,面媽焦、發始墮,臉色開始發黃(黃臉婆),這時臉色開始發生變化,這是衰老最早的表現,就是從脾胃脈(陽明脈)開始衰老。加以女性的保養延緩衰老,中脘穴就可以保護我們人體陽明脈非常重要的一個穴位。
經常按摩中脘穴就是促消化、促氣血的化生源頭就讓你的臉色看起來很紅潤,延緩女性的衰老。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