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穴
導讀:石門穴歸屬任脈,有健脾益腎、治療小便不利、泄利、小腹絞痛等作用。石門穴的位置: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2寸,詳見本文圖解石門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石門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石門穴的位置】
【石門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2寸。
【取穴方法】仰臥位,從恥骨聯合上緣向上量3寸處,按壓有酸脹感。
【快速取穴】仰臥位,將恥骨聯合上緣的中點和肚臍連線5等分,由上向下2/5處,按壓有酸脹感(圖①)。
【穴位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穴區內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動脈,深層有肋間神經和腹壁下動脈分布,再深層可及腹腔。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石門穴】Shí mén(RN5),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任脈。三焦的募穴。別名:利機穴,精露穴,丹田穴,命門穴,端田穴。
【穴位含義】任脈氣血中的水濕在此再一次冷縮。
1、“石門穴”。“石”,腎主之水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水濕在此再一次冷縮。本穴物質為關元穴傳來的水濕云氣,至本穴后再一次散熱冷縮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只有少部分水濕吸熱后循任脈上行,本穴如同任脈水濕之關卡,故名“石門穴”。
2、“利機”。“利”,便利之意。“機”,古指弩箭的發動機關,為至巧之物。利機名意指本穴承傳的陰柔水濕之氣有通利、濡潤人體全身關節的作用。
3、“精露”。“精”,水化之氣也。“露”,顯見之意。精露名意指本穴有明顯的水濕之氣循任脈上行。
4、“丹田”。此為道家術語,道家視臍下部位為丹田。
5、“命門”。“命”,性命也。“門”,出入的門戶也。命門穴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氣有維系人體性命的作用。
6、“端田”。“端”,盡頭也。“田”,地也。端田名意指任脈的滯重水濕之氣在此上升至盡頭,維有清氣方可上行。
7、“三焦募”。本穴物質為滯重的水濕之氣,其性溫,不同的膀胱之氣血的寒濕,因此別走三焦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三焦募。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外走三焦經所在的天部層次,小部分循任脈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三焦經氣血。理氣止痛、通利水道。
【石門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小便不利、泄利、小腹絞痛、氣淋、血淋、產后惡露不止等。
【作用功效】健脾益腎,清利下焦。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腸炎等。
【石門穴位配伍】石門穴配歸來穴,主治疝氣,月經不調;石門穴配商丘穴,主治少腹堅痛,下引陰中;石門穴配氣海穴,主治下元虧損,崩中漏下。石門穴配陰陵泉穴、關元穴、陰交穴治四肢水腫、小便不利(腎氣不化);石門穴配腎俞穴、三陰交穴治遺尿;石門穴配關元穴、天樞穴、氣海穴、足三里穴治腹脹泄瀉、繞臍痛;石門穴配大敦穴、歸來穴治疝氣;石門穴配三陰交穴、帶脈穴治崩漏、帶下。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絕子?!秷D翼》:一傳欲絕產,灸臍下二寸三分,陰動脈中三壯。(該段目前有爭議)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按摩手法】可以用無名指按揉石門穴位9分鐘,感覺酸脹適中即可?;蛘邔⑹执隉岷?,用右手中間三指在該處旋轉按摩50至60次。能健腎固精,并改善胃腸功能。
【針灸療法】直刺石門穴0.5~1寸;
【艾灸療法】可灸,艾炷灸石門穴3-7壯;或艾條灸石門穴10-20分鐘。
【特別注意】女子禁針,禁灸,犯之絕子。孕婦慎用。(該段目前有爭議)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