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陵泉穴
導讀:陰陵泉穴歸屬足太陰脾經穴位圖,有緩解治療暈眩、腹水、腹痛、腹脹、腹瀉、食欲不振等作用;陰陵泉穴的位置:位于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詳見本文圖解陰陵泉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陰陵泉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陰陵泉穴的位置】
【陰陵泉穴的位置】位于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足三里穴相對(或當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
【取穴方法】“取曲膝之橫紋尖頭處”(《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應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取穴姿勢。
【穴位解剖】在脛骨后緣和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最深層有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本干,最深層有脛神經。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陰陵泉穴】 Yīn líng quán(SP9),經穴名,屬足太陰脾經,合(水)穴。出《靈樞。熱病》
【穴位含義】脾經氣血在此會合。
(1)“陰陵泉穴”。“陰”,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該穴名意指:脾經地部流行的經水及脾土物質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積。本穴物質為地機穴流來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處肉之陷處,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積,水液溢出,脾土物質沉積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狀,故名。陰陵名意同陰陵泉穴。
(2)脾經合穴。合,會合也。本穴為脾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會合之處,故為脾經合穴。
(3)陰陵泉穴,五行屬水。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所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脾經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對外輸出的是地部水液,與脾經本身的濕熱氣血相比,本穴的外傳之液體現了水的陰寒潤下特性,故其屬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脾土微粒和地部經水以及由脾土蒸發的氣態物。
【運行規律】脾土微粒沉積穴周,經水由本穴滲入地之地部,氣態物則循脾經上行。
【功能作用】排滲脾濕。
【陰陵泉穴位的作用功效】
1、主治腹脹,腹瀉(泄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遺尿,尿失禁(等脾不運化水濕病證);
2、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部痛,痛經,遺精;膝痛(膝脛酸痛、腰腿痛)等。
3、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等。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陰道炎、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穴位配伍】1、陰陵泉穴配足三里穴、上巨虛穴主治腹脹、腹瀉;2、陰陵泉穴配中極穴、膀胱俞穴、三陰交穴主治小便不利。3、陰陵泉穴配肝俞穴、至陽穴治黃疸;4、陰陵泉透陽陵泉穴治膝痛。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用點揉法(用力點下去,然后開始揉它。一次不要按揉的時間太久……有健脾益氣利濕的作用。)每天堅持按揉陰陵泉穴10分鐘,就可以除脾濕。
按摩手法:拇指指端放于陰陵泉穴處,先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再點按半分鐘,以酸脹為度。
視頻講解: 按揉陰陵泉穴 — — 袪濕減肥
【治法原則】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
【艾灸事項】陰陵泉穴,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針灸療法】陰陵泉穴,直刺1-1.5寸。治療膝痛可向陽陵泉或委中方向透刺,直刺1~2寸。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