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橫穴
導讀:大橫穴歸屬足太陰脾經,有緩解治療腹痛、便秘等作用。大橫穴的位置:腹中部,距臍中4寸,詳見本文圖解大橫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大橫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大橫穴的位置】
【大橫穴的位置】位于腹中部,距臍中4寸。
【取穴方法】仰臥位,在腹中部,先取肚臍(神闕穴),再從前正中線旁開4寸,按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大橫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足太陰、陰維之會。別名:腎氣穴、人橫穴。
(1)“大橫穴”。“大”,穴內氣血作用的區域范圍大也。“橫”,穴內氣血運動的方式為橫向傳輸也,風也。該穴名意指本穴物質為天部橫向傳輸的水濕風氣。 本穴物質為腹結穴傳來的水濕云氣,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熱,水濕云氣脹散而形成風氣,其運行方式為天部的橫向傳輸,故名“大橫”。
(2)“腎氣”。“腎”,水也。“氣”,天部的氣態物也。腎氣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氣富含水濕。本穴物質為腹結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氣化的水濕云氣,在向本穴運 行的過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層次橫向傳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層次,水濕進一步集結在云系之中,如腎水之運行,故名“腎氣”。
(3)“人橫”。“人”,氣血物質所處的層次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橫,穴內氣血運行的方式為橫向傳輸也。人橫名意指穴內氣血在人部橫向傳輸。理同“大橫”名解。
(4)足太陰陰維之會。本穴物質不光有天部的滯重水濕云氣,同時還有腹哀穴下行傳來的地部經水,其地部經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陰維脈的氣血特性,故為足太陰陰維之會。
【穴位含義】脾經氣血在此形成水濕風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和地部的經水。
【運行規律】水濕風氣向腹哀穴上行,經水循脾經下行。
【功能作用】轉運脾經水濕。
【大橫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腹痛,泄瀉,便秘,痢疾,以及腸蛔蟲癥等。
【功效療法】調理腸胃、溫中散寒
【古代記述】大風逆氣,多寒善悲,驚怖,心忪少力,下痢,洞泄,便秘,小腹寒痛,中焦虛寒,四肢不可舉動,小腹熱,欲走太息。
【近人報道】膽道蛔蟲癥,腸道蛔蟲癥,腸麻痹。
【穴位配伍】 大橫穴配天樞穴、足三里穴治腹痛;大橫穴配四縫穴、足三里穴治腸道蛔蟲癥;大橫穴配天樞穴、中脘穴、關元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治腹疼痛、洞泄;大橫穴配脾俞穴、胃俞穴、小腸俞穴、大腸俞穴治習慣性便秘。
【相關摘錄】 治療胃下垂:大橫穴配合中脘穴、氣海穴(補法)、歸來穴(左,平補平瀉)、百會穴(迎隨補法),足三里穴(燒山火),針刺得氣,大橫平補平瀉。
治療尿失禁、尿潴留:針刺大橫得氣后,施提插捻轉補法,留針30分鐘,間歇行針2-3次,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先瀉后補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按摩療法】用大拇指按揉大橫穴100~200次,每天堅持,能夠治療繞臍疼痛。
【拔罐療法】用氣罐留罐5~10分鐘,隔天一次,可以改善便秘。
【刮痧療法】用面刮法從上而下刮拭大橫穴,以出痧為度,隔天一次,可緩解泄瀉。
【針灸療法】直刺 l一2寸。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