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揚穴
導讀:飛揚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有治療頭痛、腰膝酸痛、癲癇、腳氣等作用。飛揚穴的位置: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直上七寸,詳見本文圖解飛揚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飛揚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飛揚穴的位置】
【飛揚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后外側,當外踝后,昆侖穴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直上七寸,當腓骨后緣處)。另說“外踝上九寸”(《針灸資生經》);“在昆侖上五寸五分”(《針灸集成》)。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脛骨后肌。皮膚由腓總神經的分支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小隱靜脈起自足背靜脈網的外側部,經外踝后下方,至小腿后面中線上行,與腓腸神經伴行。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飛揚穴】經穴名。屬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之絡穴。出《靈樞。經脈》,原作飛陽?!夺樉募滓医洝纷黠w揚,別名厥陽。
【穴位含義】膀胱經氣血在此吸熱后向上飛揚。
(1)“飛揚穴”。“飛”,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也。“揚”,指穴內物質揚而上行也。飛揚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跗陽至至陰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蒸升,故名“飛揚穴”。
(2)“厥陽”。“厥”,厥通掘,乃翹起、掘起之意。“陽”,陽氣也。厥陽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掘起上揚。理同飛揚名解。厥陰、厥揚名意與厥陽近同,陰表示本穴上揚的氣血物質為膀胱經的寒濕水氣而非為真正的陽熱之氣。
(3)膀胱經絡穴。本穴氣血為吸熱上行的水濕之氣,它不光膀胱經上行,同時亦向外擴散于與膀胱經相表里的少陰腎經,故為膀胱經絡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溫。
【運行規律】大部分循膀胱經上行,小部分別入足少陰腎經。
【功能作用】聯絡表里。
【飛揚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頭痛、目眩、頸項痛、腰膝酸痛、癲癇、腳氣等。
【功效作用】飛揚穴,清熱安神,舒筋活絡。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頭痛、腰膝酸痛、癲癇、腳氣。
【穴位配伍】飛揚穴配太陽穴、眉沖穴緩解治療頭痛;飛揚穴配迎香穴、眉沖穴緩解治療鼻塞;飛揚穴配百會穴,具有醒腦開竅的作用,主要治療癲狂;飛揚穴配太溪穴,有清利頭目的作用,緩解治療頭痛;飛揚穴配委中穴治腿痛。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按摩療法】用大拇指按揉或彈撥飛揚穴100~200次,每天堅持,可緩解治療腰腿疼痛。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飛揚穴5~20分鐘,可改善風寒感冒、下肢攣痛。
【刮痧療法】用面刮法從上向下刮拭飛揚穴3~5分鐘,隔天一次,可治療風寒感冒、小腿疼痛等。
【針灸療法】 直刺0.7~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下肢放散。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