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門穴
導讀:風門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有治療傷風咳嗽、頭痛發熱、胸背痛等作用;風門穴的位置:背部,在大椎下的第2個凹洼,詳見本文圖解風門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風門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風門穴的位置】
風門穴位于人體的背部,在大椎下的第2個凹洼(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心,旁開1.5寸(或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處)。
風門穴的位置在第二胸椎旁開一寸半的地方。
【穴位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鋸肌,深層為最??;有第二肋間動、靜脈后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經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三胸神經后支外側支,外側支,第二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和頸橫動脈降支。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風門穴】fēng mén(BL12),經穴名。亦稱風門熱府。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督脈、足太陽之會。別名:熱府,背俞,熱府俞。又有左為風門,右為熱府之說。
【穴位含義】膀胱經氣血在此化風上行。
(1)“風門穴”。“風”,言穴內的氣血物質主要為風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風門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化風上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吸熱脹散化風上行,故名“風門穴”。
(2)“熱府”。“熱”,氣血物質在本穴受熱也。“府”,府宅也。熱府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吸熱上行。理同風門名解。熱府俞名意與熱府同。
(3)“背俞”。“背”,氣血物質來自背部各穴也。“俞”,輸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氣血來自背部各穴。理同“風門”名解。
(4)手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為背俞各穴傳來,性濕熱,與小腸經氣血同性,故為手足太陽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濕熱的風氣。
【運行規律】吸熱后循膀胱經上行,且為風行之狀。
【功能作用】運化膀胱經氣血上達頭部。
【風門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治療頭痛發熱、傷風咳嗽、胸背痛、項強等。
【穴位配伍】風門穴配肺俞穴、大椎穴治咳嗽、氣喘;風門穴配合谷穴治傷風咳嗽。
【臨床應用】頭項強痛、背痛。
由于長時間的伏案工作,或保持坐姿太長時間而引起的頭項強痛(如轉頸或低頭疼痛)和背痛在臨床上可以用蜂針來治療,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常用風門配用肺俞、厥陰俞、大杼等穴位,或以痛為腧,從而達到疏通經絡、運行氣血,通則不痛的治愈目的。最好以蜂針點刺、散刺為主。
過敏性鼻炎
多因氣候突然變化、感冒后而加重,風寒熱邪或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侵襲,內舍于肺,致使肺氣閉塞,肺失肅降,肺氣上逆而出現的噴嚏頻頻,臨床上常用風門配以足三里、大椎、肺俞等穴位來進行蜂針治療。蜂針治療的初期,穴位應交替進行,量宜小,待平穩度過過敏反應期后,再逐漸增加蜂針的量,提高療效。
哮喘
是指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等癥狀的一類疾病,其基本原因是痰飲內伏,發病特點為反復發作,一年四季都可發作,以寒冷季節氣候急劇變化時發病較多。臨床上常用風門配以定喘、列缺、尺澤、肺俞等穴位進行蜂針治療,方式多樣,可以用蜂毒來穴位注射,也可以直接進行散刺,但注意的一點就是在提高療效的同時要嚴格控制蜂毒的量,以免出現過敏反應。蜂針有調節免疫的作用,最好于哮喘的緩解期保健治療以預防為主,對于哮喘的急性發作期應適當用藥,遵醫囑,或即時送醫院治療。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針刺方法】風門穴,斜刺0.5—0.8寸。
【艾灸方法】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按摩方法】強力按壓此穴位,能促進組織的發達,使身心—面作用旺盛,—面控制體內鈣與磷的代謝。進而增加對濾過性病毒的抵抗力。首先,深呼吸,在氣止時用食指強力按壓穴位,緩緩吐氣。經6秒鐘后,再慢慢的放手。以此要領重復做10次到30次。 用這種治療法幾乎可治愈感冒,如果還未能完全復原請再試試以下的治療方法。
從朝向大椎下的第2個凹洼(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處。此穴位稱為“風門”,治療要領同上(手無法到達請別人幫忙),連續做10次。
按摩風門穴可以對于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很有效果,特別是哮喘患者長期按揉此穴位,能有效的減少哮喘發作。
一般情況下,風門穴與大杼穴,肺俞穴三穴合用來調理呼吸系統的疾病,它們分別位于脊柱兩旁第一胸椎,第二胸椎和第三胸椎旁開1.5寸,左右兩邊各一個。
按壓這組穴位可以預防和緩解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咽炎、氣管炎、支氣管炎等。因為此三穴都屬于膀胱經,并且此三對穴位所對應的正好是肺的功能區,按壓它們可以應對呼吸道疾病。
按摩時采用點按于捏拿穴位的方法,從上自下自大杼穴至肺俞穴反復多次,每天一次,力度適中偏大,以局部酸脹發紅為度。白天按有利于肺氣。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