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杼穴
導讀:大杼穴屬于“足太陽膀胱經”,有強筋骨、清熱止痛等作用;大杼穴的位置: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詳見本文圖解大杼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大杼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大杼穴的位置】
【大杼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穴位解剖】大杼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鋸肌、骶棘肌。有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皮膚有第七頸神經和分布著第一、二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皮下筋膜致密,由脂肪及纖維束組成。纖維束連于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與皮膚。副神經在斜方肌前緣中下1/3連接處深進該肌下面,與第三、四頸神經的分支形成神經叢,支配該肌。針經上列結構深進,可進第一肋間隙,或經橫突間肌及其韌帶,如盲目進針,經胸內筋膜,穿胸膜腔至肺,極易造成氣胸。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大杼穴】dà zhù(BL11),經穴名。出《靈樞。刺節真邪》。屬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手太陽之會。八會穴之骨會。別名:背俞,本神,百旁,百勞。
【穴位含義】膀胱經水濕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
(1)“大杼穴”。“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織布的梭子。大杼名意指膀胱經水濕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大杼穴物質為膀胱經背俞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雖散熱冷縮為水濕成份較多的涼濕水氣,但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并化為上行的強勁風氣,上行之氣中水濕如同織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穴”。
穴為背中大俞,因在背腧穴之中,它的部位高居于五臟六腑各穴之上,又位在杼骨(脊椎兩側有橫突隆出,形如織梭,古稱“杼骨”。)之端,故名。
(2)“背俞”。“背”,穴內氣血來自于背部也。“俞”,輸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氣血來自背部各個俞穴。理同大杼名解。
(3)“本神”。“本”,根本也。“神”,與鬼相對,言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也。本神名意指本穴為頭部氣血的來源根本。大杼穴氣血為濕冷的水氣,運行為向頭部傳輸,而頭部為諸陽之會,熱有余而寒不足,本穴上行頭部的濕冷水氣能使頭部之熱降溫,維持頭部在正常的溫度范圍,故名“本神穴”。
(4)“百旁”。“百”,數量詞,多也。“旁”,側也。百旁名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陽熱之氣不走督脈正中路線,而是走膀胱經的旁側路線上行頭部。理同大杼名解。
(5)“百勞”。“百”,數量詞,多也。“勞”,勞動也。百勞名意指大杼穴氣血來自背俞諸穴。理同大杼名解。
(6)“骨會”。“骨”,水也。“會”,匯合也。大杼穴為人之骨會者,是因為本穴的氣血物質為人體五臟六腑外輸之氣的冷縮水濕匯合之處,冷縮水濕表現出水的潤下之性,故為“骨會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濕冷水氣。
【運行規律】吸熱后循膀胱經快速上行頭頸天部。
【功能作用】大杼穴為頭部提供濕冷水氣,清熱除燥。
【大杼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感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喘息,項強,肩背痛等。
【作用功效】大杼穴,強筋骨,清邪熱。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頭痛、感冒、咳嗽、喘息、腰背痛。
【穴位配伍】大杼穴配夾脊穴、絕骨穴,具有強筋骨的作用,主要緩解治療頸椎??;大杼穴配列缺穴,主要治療咳嗽、氣喘等。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先瀉后補,熱則瀉之。
按摩大杼穴的方法:感覺頸部酸痛、肩部不適的時候,可以按摩、拍打大杼穴,每天拍打按揉2~3次,每次10分鐘,可以促進氣血暢通。按摩大杼穴時會覺得酸痛感比較明顯,但按摩之后會覺得舒服。也可以用梅花針敲打,每天敲打3~5次,每次5分鐘。也會有非常不錯的效果。
【按摩療法】用大拇指按揉大杼穴100~200次,每天堅持,能夠治療肩背疼痛。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每日一次,可緩解治療咳嗽痰多等。
【刮痧療法】用面刮法從上而下刮拭大杼穴,力度微重,隔天一次,可治療鼻塞。
【針刺療法】斜刺0.3-0.5寸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