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反射區示意圖_腳底反射區圖
[導讀]足部反射區健康療法是一種經濟方便、易學易做、效果顯著、無副作用、無師自通的防病治病自我保健法。高清下載足部反射區示意圖_腳底反射區圖
足部反射區示意圖
穴位按摩是我國傳統醫學的寶貴遺產,醫學典籍記載, “人之有腳,猶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而民間也有“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的說法。足部按摩是人人皆宜的一種自我保健方法!早在《內經》 里就有足部經絡學說和底底按摩的詳細記載。幾千年來,這種簡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為人們所鐘愛。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又發現了人體各器官在足部的反射 區,這些反射區可預測全身疾病。
千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就使用腳部按摩的方法來達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腳部按摩是對腳部表面施加壓力使它影響全身,調節身體各器官的功能。
足部穴位與全身臟腑經絡關系密切,承擔身體全部重量,故有人稱“腳”是人類的“第二心臟”。有人觀察到“腳” 與整體的關系類似個胎兒平臥在足掌面。頭部向著足跟,臀部朝著足趾,臟腑即分布在跖面中部。根據以上原理和規律,刺激腳底穴位可以調整人體全身功能,治療 臟腑病變。人體解剖學也表明腳部的血管和神經比其它部位多,無數的神經末梢與頭、手、身體內部各組織器官有著特殊的聯系。所以,單純對腳部加以手法按摩,就能治療許多疾病。
足部按摩的常用手法之一叫做單食扣拳法,用食指的關節部刺激有關部位。它主要用于腳底穴位,因為按照足部反射區分布,有很多內臟反射區全在腳底,必須力度比較大,才能起到有效刺激作用。腳內側、腳面是骨膜,所以要柔和地刺激,不能刺激力太大,容易把骨膜傷著。
按摩雙腳治療疾病和保健五個必須選擇的反射區: 第一個反射區就是腹腔神經叢; 第二個反射區是脾臟; 第三個反射區是腎臟; 第四個反射區是輸尿管; 第五個反射區是膀胱。 這五個反射區是在按摩的開始或結束時,都必須加強的五個反射區。
在進行腳底按摩時,要因人而異,手法靈活運用,按壓腳底穴位時,要進行適度持續性的刺激,有正常的壓痛感最好,應以反射區內壓痛最敏感部位為重點,當體內器官發生病變時,雙足相應的反射區會有針刺感。另外,進行腳部按摩時應保持室內清靜、整潔、通風,按摩前用溫水洗凈腳部,全身放松。按摩每個穴位和病理反射區前,應測定一下針刺樣的反射痛點,以便有的放矢。按摩結束后30分鐘內患者應飲一杯溫開水,這樣有利于氣血的運行,從而達到良好的按摩效果。
足部反射區分布
大腦:位于兩足足底拇趾趾腹的下部,左、右側大腦的反射區在足部呈交叉反射。
適用于高血壓病,腦血管病變,腦震蕩、頭暈、頭痛、失眠,中樞性癱瘓,視覺受損傷等病癥。
額竇:位于兩足拇趾靠尖端1cm的范圍及其他八個足趾尖端,呈交叉反射。
適用于腦中風、腦震蕩、鼻竇炎、頭痛、頭暈、失眠、發燒及眼、耳、鼻、口等病癥。
小腦(腦干):位于大腦反射區的后外側。左、右側小腦在足底部呈交叉反射,
適用于腦震蕩、高血壓病、頭痛、失眠、頭昏、頭重等病癥。
腦垂體:位于兩足拇趾趾腹正中央,
適用于腦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性腺、脾、胰等內分泌系統病癥。
三叉神經:位于兩足拇趾趾腹的外側約45度處。呈交叉反射。
適用于偏頭痛、面癱、腮腺炎、耳疾、鼻咽癌、失眠、頭重等病癥。
鼻:位于兩足拇趾第一節趾腹底部內側,約45度處,呈交叉反射。
適用于急慢性鼻炎、鼻出血、過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竇炎等病癥。
頸:位于兩足拇趾根部,即小腦反射區下方。
適用于頸部酸痛、頸部扭傷、落枕、高血壓病等病癥。
眼:位于兩足底第二、三趾根部。
適用于視神經炎、結膜炎、角膜炎、近視、遠視、復視、斜視、散光、視網膜出血、白內障、青光眼等病癥。
耳:位于兩足底第四、五趾根部,呈交叉反射。
適用于外耳道癤腫,中耳炎、耳鳴、重聽等病癥。
斜方?。i、肩部):位于兩足底眼、耳反射區下方。
適用于頸肩背酸痛、手無力、麻木、肩活動障礙等病癥。
甲狀腺:位于兩足底第一趾骨和第二趾骨之間,呈帶狀。
適用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慢性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等病癥。
甲狀旁腺:位于兩足底內緣第一趾骨與第一趾關節處,
適用于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病癥。
肺、支氣管:位于兩足斜方肌反射區外側,自甲狀腺反射區向外呈帶狀到足底外側的肩反射區下方,前后寬約1cm.
適用于上呼吸道炎癥、肺結核、肺氣腫、胸悶等病癥。
胃:位于兩足底跖骨的中、下部。
適用于胃痛、胃酸增多、胃潰瘍、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病癥。
十二指腸:位于胃反射區的后方,第一趾骨的基底部。
適用于腹部飽脹、消化不良、十二指腸根球部潰瘍等病癥。
胰 腺:位于兩足足底胃反射區與十二指腸反射區連接處,
適用于糖尿病、胰腺囊腫、胰腺炎等病癥。
肝 臟:位于右足底第四趾骨與第五趾骨間,在肺反射區下方。
適用于肝炎、肝硬化等病癥。
膽 囊:位于右足底第三趾骨與第四趾骨間,在肝臟反射區之內。
適用于膽結石、消化不良、膽囊炎等病癥。
腹腔神經叢:位于兩足底中心,分布在腎臟反射區及其周圍。
適用于胃腸神經官能癥、腹瀉、便秘等病癥。
腎上腺:位于腎臟反射區上方,
適用于生殖系統疾患、哮喘、關節炎等病癥。
腎 臟:位于兩足底中央的深部,
適用于腎盂腎炎、腎結石、動脈硬化、靜脈曲張、風濕熱、關節炎、濕疹、浮腫、尿毒癥、腎功能不全等病癥。
輸尿管:位于足底胃反射區至膀胱反射區連成的一斜線型條狀區域。
適用于輸尿管結石、輸尿管炎、風濕熱、關節炎、高血壓病、動脈硬化、輸尿管狹窄造成的腎盂積水等病癥。
膀 胱:位于兩足足底內側舟骨下方拇展肌之側約45度處。
適用于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炎、尿道炎、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等病癥。
盲腸(闌尾):位于右足底眼骨前緣靠近外側,與小腸、升結腸連接。
適用于下腹部脹氣、闌尾炎等病癥。
回盲瓣: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緣靠近外側,在盲腸反射區的上方。
適用于下腹部脹氣、闌尾炎等病癥。
升結腸:位于右足足底,小腸反射區之外側帶狀區域。
適用于便秘、腹瀉、腹痛、急慢性腸炎等病癥。
橫結腸:位于兩足底間,橫越足掌之帶狀區域。
適用于便秘、腹瀉、腹痛、急慢性腸炎等病癥。
降結腸:位于左足掌,小腸反射區之外側帶狀區域。
適用于便秘、腹瀉、腹痛、急慢性腸炎等病癥。
生殖腺(卵巢或***):位于兩足底跟骨中央,另一部位在足跟骨外側區。
適用于***低下、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功能失調所致),如女性月經量少、經期紊亂、經閉、痛經、卵巢囊腫等病癥。
小腸(空腸、回腸):位于兩足跖骨,楔骨至跟骨的凹下區域,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直腸的反射區所包圍。
適用于胃腸脹氣、腹瀉、腹部悶痛等病癥。
胸部淋巴:位于兩足背第一跖骨與第二跖骨間縫處區域。
適用于各種炎癥、發燒、囊腫、子宮肌瘤、胸痛、乳房或胸部腫瘤等病癥。
喉:位于兩足背第一跖趾關節的外側緣。
適用于喉炎,支氣管炎、失音、嘶啞、聲門水腫等病癥。
上頜:位于兩足拇趾第一趾間關節背側近甲根部。
適用于牙痛、上頜感染、上頜關節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癥。
下頜:位于兩足拇趾第一趾間關節的背側,與上頜反射區相接,
適用于牙痛、下頜感染、下頜關節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癥。
人們的身體是由新陳代謝的作用,在到排除體內廢物和毒素的目的,包括五藏六腑、淋巴系統、大小腸和皮膚組織都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如果說這些器官功能失?;驕p弱,平常是看不出,甚至于感覺不到。
由于人體特殊構造,所有器官都有神經延接至足部,其末梢神經區塊,就是所謂的反射區。臨床實驗證明,人的雙腳合并正是人體器官組織立體分布的縮影。
當體內器官或腺體異常時,其足部反射區就會有結晶沉積而成為(痛點),每個痛點觸覺反應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顆粒,有些只有腫脹的感覺。當刺激,自然也會加快排除沉積在組織周圍的毒素和廢物,因而達到療效的效果,這就是現在醫學所稱的(第三醫學),利用刺激細胞組織的再生能力,讓器官自我恢復并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療法。(一般打針吃藥稱為第一醫學,物理治療或超音波、遠紅外線照射等為第二醫學)。
腳底按摩也是第三醫學的一種,目前愈來愈受到醫界的重視,腳底按摩的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之順暢。疏通人體能源循環管道之障礙。促進器官部位功能之正常與各器官系統間的協調。增進內分泌之平衡,緩和趨於緊張之系統。排泄體內毒素雜物,維護健康。加強新陳代謝功能,保持青春活力。刺激細胞產生活力,防止老化?;謴屯嘶钠鞴贆C能,預防生病。免打針、免吃藥、療效神奇。
下面再為大家精選十大常用的腳底穴位圖
1、涌泉穴》》
位置:從足底,找到腳指二三趾的中間縫隙到足跟,劃一條線,取這條線的上三分之一(在這條線上,整個足掌底的上三分之一處);或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從圖上看就是“人”字的交叉點,就是涌泉。涌泉就表達腎的位置。
更多按摩涌泉穴的作用與好處》》
2、大敦穴》》
位置:大敦穴位于腿部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
3、太沖穴》》
位置: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第1、2跖骨結合部之間凹陷中)
4、太白穴》》
位置:太白穴位于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后下方凹陷處。
5、太溪穴》》
位置: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即:腳內踝后緣的凹陷當中)。
6、申脈穴》》
位置:申脈穴屬于足太陽膀胱經。申脈穴位于人體的足部外側,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7、丘墟穴》》
位置:丘墟穴屬于足少陽膽經,丘墟穴位于足背,外踝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距跟關節間凹陷處。
8、昆侖穴》》
位置:昆侖穴位于腳踝外側,在外踝頂點與腳跟相連線的中央點(足外踝后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9、行間穴》》
位置: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布有來自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足背靜脈網及第一趾背動、靜脈。
10、里內庭穴》》
位置:里內庭穴位于腳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腳趾彎曲時趾尖碰到處,約第二趾趾根下約三厘米處。
【免責忠告】本站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刺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