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溝穴
導讀:蠡溝穴歸屬足厥陰肝經,有治療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遺精,足脛酸痛等作用。蠡溝穴的位置: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詳見本文圖解蠡溝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蠡溝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蠡溝穴的位置】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臥位,先在內踝尖上5寸的脛骨內側面上作一水平線,當脛骨內側面的后中1/3交點處取穴。
【穴位解剖】布有隱神經的分支和大隱靜脈。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ū饶眶~?。?。皮膚由隱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疏松,內行有淺靜脈、皮神經和淺淋巴管。大隱靜脈與隱神經伴行,并起自足背靜脈網內側部,經內踝的前方向上至小腿內側面上行。下肢的淺淋巴管起自足趾,于足背、足底匯成淋巴管網。大部分淺淋巴管沿大隱靜脈及屬支匯入腹股溝淺淋巴結。僅小部分淺淋巴管,沿小隱靜脈匯入腘淋巴結。
當針刺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后,可直抵無肌肉保護的脛骨骨膜?;蚪浢劰莾葌?,直抵骨后小腿三頭肌中的比目魚肌。該肌由脛神經支配。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蠡溝穴 Lì gōu(LR5),經穴名。出《靈樞。經脈》。屬足厥陰肝經。足厥陰之絡穴。別名:交儀。
【穴位含義】三陰交穴傳來的溫濕水氣由本穴別走足少陽膽經。
“蠡溝穴”,“蠡”,瓠瓢也,此指穴內物質如瓠瓢浮于水中飄浮不定之狀。“溝”,溝渠也,此指穴內物質運行循一定的道路。
蠡溝穴名意指:三陰交穴傳來的溫濕水氣由本穴別走足少陽膽經。本穴物質為三陰交穴分配而來的溫濕水氣,因其性溫,既無上升之力又無沉降之能,溫濕水氣在天部層次如漂浮不定之狀,但由于其溫度及所處的天部層次與膽經相近,因此此溫濕水氣分別飄行于肝膽二經,故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較稀少的水濕氣體,性溫熱。
【運行規律】循肝經上行于中都穴和別走膽經。
【功能作用】聯絡肝膽。
【蠡溝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疝氣,小便不利,性功能亢進,遺精,遺尿,陰癢,陰挺,尿閉,睪丸腫痛;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功能性子宮出血。
【其他疾病】下肢痿痹,脛部酸痛、足脛酸痛,梅核氣,精神疾病,脊髓炎,心動過速,腰背部及膝關節急慢性損傷。
【作用功效】舒肝理氣,調經止帶。
【臨床運用】蠡溝穴,現代常用于治療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疝氣,小便不利,睪丸卒痛,遺精,足脛酸痛。
【蠡溝穴位配伍】蠡溝穴配陰陵泉穴、三陰交穴,有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脛部痠痛;蠡溝穴配太沖穴、氣海穴,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氣及睪丸腫痛;蠡溝穴配百會穴、關元穴,懸灸或隔附子餅灸,有溫陽舉陷升提的作用,主治子宮脫垂。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按摩方法】患者取最舒適的體位(坐位、仰臥位均可),用兩手拇指腹按壓在兩側的蠡溝穴上,按而揉之,局部產生酸、脹、痛感,再屈伸踝關節,加強指壓的感覺,然后用揉法放松。每次按揉5-10分鐘。急性期每日2~3次。慢性期每日或隔日一次。
【針灸療法】1、沿皮刺0.3-0.5寸。2、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3、沿脛骨后緣向上斜刺1.0-1.5寸,酸脹感可放散至膝。
【艾灸療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懸灸法】取穴時仰臥位,使穴位充分暴露。艾條點燃后放于穴位上方約3cm處,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以局部微紅為度。每日1~2次。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