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府穴
導讀:中府穴歸屬手太陰肺經。有緩解胸滿、氣喘、扁桃體炎、咳嗽、支氣管炎等作用。中府穴的位置: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門穴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詳見本文圖解中府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相關內容。
【中府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中府穴的位置】
中府穴屬于手肺經脈的穴道。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門穴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
中府穴位于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中府穴位于腋下上方一寸或者將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前面一個凹窩中即為本穴)
【取穴技巧】取正坐位,先取鎖骨外端下方凹陷處的云門穴,在云門穴直下約1寸。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肌筋膜、胸大肌、胸小肌。皮膚由頸叢的鎖骨上神經中間支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胸肩峰動脈的終末支穿胸肌及其筋膜至皮下組織及皮膚。胸肌筋膜覆蓋于胸大、小肌,兩肌之間有來自臂叢的胸前神經和胸肩峰動脈胸肌支,支配并營養此兩肌。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中府穴 Zhōng Fǔ(LU1 ),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募穴。手、足太陰之會。別名:膺俞、膺中俞、府中俞。
【穴位含義】收募三焦腑中的氣態物輸供手太陰肺經。
①“中府穴”。“中”,與外相對,內部也。“府”,臟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自臟腑。本穴為肺經首穴,氣血物質來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個臟器,故名“中府穴”。
②“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輸送之意。“府”,臟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源于胸腹內部。
③“肺募”。肺經經脈的氣血物質由本穴募集并傳輸肺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氣態物,以肺氣和脾氣為主,分布為少氣多血,即是氣壓低、溫度高。
【運行規律】體內的溫熱水濕氣態物由三焦腑系統躍遷到體表系統的皮部層次。
【功能作用】以水濕氣態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統向體表系統輸送高溫能量、體液及各種營養物質;通過向外輸送物質能量的形式來調節改變三焦腑系統和體表系統的溫、壓狀況。
【中府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胸滿、氣喘、扁桃體炎、咳嗽、支氣管炎、肺癆、心臟病、腹脹、嘔穢、皮痛面腫、肩周炎、胸肌疼痛等。
【作用功效】止咳平喘,清瀉肺熱,通經活絡,通暢肺腑無阻礙
【中府穴位配伍】 咳嗽配伍穴位:中府穴、肺俞穴
疾病概述:咳嗽是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癥狀,如咳嗽無痰或痰量很少為干咳,常見于急性咽喉炎、支氣管炎的初期;急性驟然發生的咳嗽,多見于支氣管內異物;長期慢性咳嗽,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等。
按摩順序與技法:先讓患者坐下,施術者站在患者后面,找到患者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的肺俞穴按摩2分鐘,然后按摩患者中府穴3 分鐘即可。
肩周炎配伍穴位:中府穴、合谷穴、經渠穴、內關穴、后溪穴、中渚穴
肺癆配伍穴位:中府穴、復溜穴
【現代研究】近代有報道,中府配肺俞、百勞、膏肓俞針灸并用治肺癆有效。承淡安報告,患肺病時中府穴出現壓痛反應。實驗表明針刺中府可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改善肺通氣量,緩解哮喘癥狀,并有增加肝血流量、改善肝血液循環的作用。
【養性功能】中府穴是肺經上的大穴,經常按摩可以順暢肺的經脈,有豐胸的作用,還可以強化淋巴循環,減輕胸悶、肩背痛。
【文獻摘要】《甲乙經》:手足太陰之會?!肚Ы鸱健罚褐懈?、陽交,主喉痹,胃滿塞,寒熱?!肚Ы鹨怼罚荷眢w煩熱針中府,又灸絕骨五十壯。
中府穴何以是肺之募穴?
肺經經脈的起始點何以在前胸上部而不在其它之處?這是因為,其一,肺所主的物質為人體中比重最小的氣態物,氣態物在人體系統中通過運動后它總是向人體系統重力場中的最高位置聚集;
其二,從不同的系統角度考察,人體中有多個不同系統層次的重力場對人體中的氣態物起著制約作用,有局部的三焦腑重力場,有整體的脊骨重力場,而除人體系統自身的重力場之外還有地球重力場。在以二腎為重力場坐標中心的三焦腑重力場中,離腎最遠的胸上外部為最高,在以脊骨中心為人體整體重力場坐標中心的脊骨重力場中,離脊骨最遠的胸上外部也是最高,而從地球重力場來看,人體無論是平趟還是直立,胸上外部都是處于三焦腑系統的高位之處。
由于上述的原因,胸上外部的中府穴就成了在人體系統及地球系統兩個重力場合作用下的最高位置,因此三焦腑中的氣態物在中府穴處聚集并向肺經傳輸,中府穴也就成為了肺經募穴。
手足太陰之會。中府穴為手足太陰之會,非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由手太陰和足太陰二經物質交會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氣血物質同時具有此二經氣血物質的特性,以“手足太陰”名之是為了和其它的交會穴統一說法。
中府穴的氣血物質來源于三焦腑中各個臟器的氣化之氣,它不光包括肺的氣化之氣,也包括心的氣化之氣、脾的氣化之氣和腎的氣化之氣。由于肺的氣化之氣比重最小,因此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處所聚集的肺之氣最多。由于脾臟的燥熱之故,脾臟氣化的氣態物中比重較小的部分它也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處聚集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中府穴中的氣血物質分布是肺氣最多,脾氣其次,其它臟器的氣化之氣很少,腎的氣化之氣最少,它主要體現了肺與脾二臟的氣血特性,故稱手足太陰之會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肺虛肺寒肺濕則多灸或久留針補之;肺實肺熱肺燥則急瀉之或用水針,莫灸。
按摩中府穴可以使淤積之氣疏利升降而通暢,長期郁悶不樂,心情煩躁,時時感到胸悶氣短的人,按摩此穴立竿見影。根據《 針灸大成》記載,“治少氣不得臥”最有效。從中醫的病理來說,“少氣”即氣不足的人,“不得臥”是因為氣淤積在身體上半部分,按摩此穴位可以使淤積之氣疏利升降而通暢。
【按摩手法】右手中間三指并攏,順時針方向揉按中府;再用左手以同樣的方式,逆日柞十方向揉按中府。每次左右各1一3 分鐘。
【按摩療法】合并食指中指,兩指按揉中府穴100次,每天堅持,可預防哮喘、肺炎等。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中府穴5~20分鐘,長期堅持,可改善體虛、中氣不足等。
【拔罐療法】用氣罐拔罐中府穴,留罐5~10分鐘,隔天一次,可緩解治療肺熱引起的鼻炎。
【刮痧療法】從上向下刮拭中府穴3~5分鐘,隔天一次,可泄熱,改善體質偏熱等。
【針刺療法】剌法: ①直刺中府穴0.3~0.5寸,局部酸脹;②向外斜刺中府穴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
注意事項:針尖不可向內斜刺,以免誤入胸腔,刺傷肺臟
中府穴可以防治心絞痛。有心絞痛的人按這里肯定很敏感,因為有淤阻,所以要經常通通中府穴。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