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穴
導讀:上星穴歸屬督脈,有緩解治療頭痛、目眩、目赤痛、角膜炎、近視、前額神經痛、鼻炎、鼻塞、鼻出血等作用,上星穴的位置: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詳見本文圖解上星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上星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上星穴的位置】
【上星穴的位置】位于人體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穴位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額腹;穴區內有滑車上神經,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眶上動脈分布。上星穴在左右額肌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顳淺動、靜脈分支;有額神經分支。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上星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督脈。別名:鬼堂穴,明堂穴,神堂穴。
【穴義】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緩慢蒸升。
【名解】
(1)上星。上,上行也。星,指穴內的上行氣血如星點般細小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緩慢上蒸升。本穴物質為神庭穴傳來的溫熱水氣,在本穴為緩慢蒸升之狀,上行氣血如星點般細小,故名。
(2)鬼堂。鬼,與天相對,此指穴內氣血為陰性水濕。堂,聚散之所也。鬼堂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天部的陰濕水氣。本穴物質為神庭穴傳來的溫熱水氣,至本穴后, 因散熱冷縮而化為陰性水濕,故名鬼堂。明堂、神堂穴名意與鬼堂近同,明指穴內氣血為天部的明處,神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陰濕水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由本穴外散頭之各部,小部分吸熱后循督脈上行。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上星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頭痛、目眩、目赤痛、角膜炎、近視、前額神經痛、鼻炎、鼻塞、鼻出血、癲狂、小兒驚風等。
【作用功效】熄風清熱、寧神通鼻。
【穴位配伍】上星穴配丘墟穴、陷谷穴治瘧疾;上星穴配印堂穴、素髎穴、百會穴、迎香穴、合谷穴、曲池穴、列缺穴、支溝穴治酒渣鼻;上星穴配大椎穴治鼻中息肉、面赤腫、口鼻出血不止;上星穴配合谷穴、太沖穴治頭目痛;上星穴配水溝穴治癲狂。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針刺方法】上星穴,沿皮刺0.5-0.8寸
【艾灸方法】上星穴,艾條灸5-10分鐘。
【知識補充】流鼻血,古稱鼻衄,中醫認為,鼻衄的機理主要是血熱氣逆,由于肺、胃、肝等臟腑火熱偏盛,迫血妄行?,F代研究也表明,按上星穴有收縮鼻黏膜血管的作用,是治療鼻病的要穴。
【按摩方法】患者取坐姿, 分開正中頭發,以右手拇指按壓住上星穴,右手四指自然彎曲或分開,左手扶住頭部,順時針方向按揉,頻率為每分鐘按120~160次,一般按揉2~6分鐘即 可見效。若出鼻血較重者,經處理仍流血不止,應及時到醫院診治。若給嬰幼兒治療,應注意其囟門是否關閉,故取穴時應準確。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