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子髎穴
導讀:瞳子髎穴歸屬足少陽膽經,有去除眼角皺紋,治療頭痛、迎風流淚、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等作用。瞳子髎穴的位置:眼睛外側一厘米處,詳見本文圖解瞳子髎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瞳子髎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瞳子髎穴的位置】
【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側一厘米處。
【取穴方法】位于面部,眼睛外側一厘米處。目外眥外側0.5寸凹陷中。取穴時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
【穴位解剖】有眼輪匝肌,深層為顳??;當顴眶動、靜脈分布處;布有顴面神經和顴顳神經,面神經的額顳支。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瞳子髎穴 Tóng zǐ liáo(GB1),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別名:太陽穴,前關穴,后曲穴。
【穴位含義】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匯集穴內后冷降歸地。
1、“瞳子髎穴”。“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為腎水所主之處,此指穴內物質為腎水特征的寒濕水氣。“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匯集后冷降歸地。本穴為膽經頭面部的第一穴,膽及其所屬經脈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氣血物質即是匯集頭面部的寒濕水氣后從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細小如從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穴”。
2、“太陽穴”。“太”,大也。“陽”,天部的陽氣也。太陽穴名意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本穴為膽經第一穴,位處頭面的天部,而膽經氣血所處為半表半里,膽經體內經脈無物外傳本穴,穴內氣血為空虛之狀,穴外的天部之氣因而匯入本穴,本穴物質來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陽穴”。
3、“前關”。“前”,與后相對,指人頭面的前面部分,前為陰、后為陽,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之性。“關”,關卡也。前關名意指穴內的寒濕水氣被關卡于內,不得吸熱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后”,與前相對,指人頭面的后面部分,后為陽、前為陰,此指穴內氣血為陽熱之性。“曲”,隱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內外散的陽熱之氣隱而不見。本穴物質為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匯集而成,氣血的運行變化主要是散熱冷降,而在穴內同時進行的吸熱蒸發則如隱而不見,故名后曲。
5、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由穴外匯集本穴的氣血物質主要為手太陽經上行外散的陽熱之氣、手少陽經向外飄散的濕冷之氣,故本穴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寒濕水氣散熱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膽經下傳于聽會穴
【功能作用】降濁去濕。
【瞳子髎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去除眼角皺紋,緩解治療頭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白內障、目翳、青少年近視眼、視網膜出血、視神經萎縮等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角膜炎、近視、神經性萎縮、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等。
【瞳子髎穴位配伍】瞳子髎穴配合谷穴、臨泣穴、睛明穴治目生內障;瞳子髎穴配少澤穴治婦人乳腫;瞳子髎穴配養老穴、肝俞穴、光明穴、太沖穴、治療視物昏花;瞳子髎穴配睛明、絲竹空、攢竹主治目痛、目赤、目翳;配頭維、印堂、太沖主治頭痛。
【文獻摘要】
1、《針灸甲乙經》:"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2、《類經圖翼》:"一云兼少澤,能治婦人乳腫。"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針灸療法】向后刺或斜刺瞳子髎穴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按摩療法】手指按摩瞳子髎穴,可以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治療常見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皺紋。
去除眼角皺紋的穴位及指壓法
為了提高按摩效果,首先必須將雙手搓熱,然后用搓熱的手掌在眼皮上一邊吐氣一邊輕撫,上下左右各6次。其次再以同樣要領將眼球向左右各轉6次。再指壓除去眼角皺紋的“瞳子髎”。
“瞳子髎”位于眼睛外側1厘米處,一面吐氣一面按壓6秒鐘,如此重復6次。除去眼角皺紋的方法還有一種是全臉按摩。除去眼腫方法可用冷水在眼睛附近輕輕拍打。如果這些方法和指壓法配合運用,效果更高。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