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交穴
導讀:陽交穴歸屬足少陽膽經,有緩解治療面腫、癲疾、胸脅脹滿疼痛、坐骨神經痛等作用,陽交穴的位置: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詳見本文圖解陽交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陽交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陽交穴的位置】
【陽交穴的位置】位于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取穴。
【穴位解剖】在腓骨長肌附著部;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陽交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郄穴。別名:別陽穴,足髎穴。
【穴位含義】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
(1)陽交。陽,陽氣也。交,交會也。該穴名意指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后,此氣吸熱脹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為陽氣,與膀胱經飛揚穴揚散于天之天部的陽氣相交會,故名。
(2)別陽。別,離別之意。陽,陽氣。別陽名意指膽經吸熱脹散的陽熱之氣由此別走陽維脈。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后吸熱脹散而化為純陽之氣,脹散的純陽之氣別走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別陽。
(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純陽之氣為弱小之狀。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經吸熱后才能上升至本穴純 陽之氣所在的天部層次,但因其富含水濕(外丘穴因其含有較多水濕而不能直行于上,只能橫行),只有少部分水濕化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 之氣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4)陽維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弱小,外傳陽維脈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陽維脈郄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一是吸濕冷縮并傳于陽陵泉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理氣降濁。
【陽交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面腫、癲疾、驚狂、胸脅脹滿疼痛、胸脅脹滿、膝股痛、下肢痿痹、坐骨神經痛等
【作用功效】陽交穴,舒筋活絡、理氣降濁。利腿足、鎮驚、清熱。
【穴位配伍】陽交穴配風市穴、伏兔穴、環跳穴、昆侖穴、秩邊穴治坐骨神經痛、風濕性腰腿痛-腰扭傷、中風半身不遂之下肢癱瘓、小兒麻痹癥等;陽交穴配支溝穴、相應節段夾脊穴治帶狀皰疹之神經痛;陽交穴配行間穴、陽輔穴、昆侖穴、絕骨、丘墟穴治兩足麻木。
【文獻摘要】
《千金方》:主胸滿腫。
《銅人》:治寒厥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痹,膝不收。
《大成》:主胸滿腫,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喉痹,面腫,寒痹,膝不收。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針刺方法】陽交穴,直刺0.5-0.8寸。
【艾灸方法】陽交穴,艾條灸10-15分鐘,陽交穴,艾炷灸5-7壯。
治療心悸不安的按摩法:醫者用手拇指肚和其余四指相對,推揉患者左右下肢處的陽交穴各36次,然后再用手拇指端點按患者足背系鞋帶處的解溪穴,左右穴各36次,其下肢和腳有放射性酸脹感效果好。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