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會穴
導讀:聽會穴歸屬足少陽膽經,有治療頭痛、面痛、耳鳴耳聾等作用。聽會穴的位置: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詳見本文圖解聽會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聽會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聽會穴的位置】
【聽會穴的位置】位于人體的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穴位解剖】有顳淺動脈耳前支,深部為頸外動脈及面后靜脈;布有耳大神經,皮下為面神經。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聽會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別名:耳門穴,聽呵,聽訶,后關。
【穴位含義】膽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
(1)聽會。聽會者即耳能聽聞聲音也,此指穴內的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無物阻隔聲音的傳遞也。本穴物質為瞳子髎穴下傳的天部寒濕水氣,至本穴后,此氣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濕水氣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氣血因而變得虛靜,如遠處聲音聽亦能明,故名。
(除上述解釋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從陰陽的角度來解釋聽會之名。聽的感官過程為耳朵接收外部聲音,也就是從外入內、從陽入陰。由于聲音傳遞的這一過程是從 陽入陰,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氣血運行變化也要與此同步,表現出由陽向陰的變化轉變,如此,人體外部的聲音之陽才能進入體內的陰部,聲音感受器才能聽之而 會。)
(2)耳門穴。耳,穴在耳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耳門穴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進入耳腔。如聽會之解,本穴的氣血變化為氣態物散熱冷降并化為地部經水,經水則循本穴的地部孔隙進入耳腔,本穴如同膽經氣血出入耳的門戶,故名耳門穴。
(3)聽呵。聽,聞也。呵,大聲喝叱之意,此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大于體表內部。聽呵名意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要大于體表內部耳朵才能聽受。聽訶名意與聽呵同,訶為呵的異體字。
(4)后關。后,指頭的后部,前為陰、后為陽,此指陽氣。關,關卡。后關名意指穴外的陽熱之氣不能進入穴內。理同聽會名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清降寒濁。
【聽會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耳鳴,耳聾,流膿,齒痛,下頜脫臼,口眼歪斜,面痛,頭痛。
【作用功效】聽會穴,清降寒濁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治療神經性耳鳴(耳聾)、中耳炎、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中醫認為】保五官健康,常按摩聽會穴。這是因為常按摩聽會穴,具有治耳鳴,耳聾,齒痛,口眼歪斜,中耳炎,腮腺炎,下頜關節炎等功效。
【穴位配伍】聽會穴配迎香穴治耳聾氣痞;聽會穴配耳門穴、聽宮穴治下頜關節炎;聽會穴配頰車穴、地倉穴治中風口眼歪斜。配聽宮、翳風主治耳聾、耳鳴。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聾,耳中癲颼風,聽會主之。”
(2)《衛生金鑒》:“風中脈,口眼渦斜:聽會、頰車、地倉。”
(3)《醫宗金鑒》:“主治耳聾耳鳴,牙車脫臼,齒痛,中風瘛疭喎邪等證。”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后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按摩手法】每天3次用雙手的拇指按揉兩側聽會穴,力量稍大,以感覺有些脹疼為度,每次每穴2~3分鐘。大家想有好的聽力,不妨平時多按這個穴位。
【針刺方法】聽會穴,直刺0.3-1寸,不宜深刺。
【艾灸方法】聽會穴,艾條灸5-10分鐘。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