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香穴
導讀:迎香穴歸屬手陽明大腸經,有預防治療感冒、鼻炎、鼻竇炎、鼻出血、牙痛等作用;迎香穴的位置: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詳見本文圖解迎香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迎香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迎香穴的位置】
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在鼻翼兩旁,有一個凹陷點,按壓的時候有一些酸脹的感覺。按壓的時間一般一到兩分鐘,按摩之后鼻塞的癥狀會有所緩解。
迎香穴的準確位置:(可以讓鼻子通氣。迎接香味)正好在鼻孔旁邊,從這有個鼻翼(就你鼻子兩邊的翅膀一樣),在鼻翼外緣的中間,向外延長五分正好是在我們的鼻唇溝,迎香穴是治療鼻炎第一要穴。詳情點擊:治療鼻炎的穴位》》
【3分鐘取穴】于鼻翼外緣中點的鼻唇溝中取穴。
【取穴技巧】正坐位,用手指從鼻翼沿鼻唇溝向上推,至鼻唇溝中點處可觸及一凹陷,按之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在上唇方肌中,深部為梨狀孔的邊緣; 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叢。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迎香穴 Yíng xiāng(LI20),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陽明大腸經。手、足陽明之會。別名:沖陽穴
【穴位含義】接收陽明胃經的五谷濁氣并向胃經輸送大腸經的清陽之氣。
(1)“迎香穴”,“迎”,迎受;“香”,脾胃五谷之氣。此處穴位接受來自胃經的氣血,大腸經和胃經都屬于陽明經,故名“迎香穴”。
(2)“沖陽穴”。沖,直上也。陽,陽氣也。沖陽穴名意指大腸經陽氣由本穴上沖并交于陽明胃經。本穴為大腸經諸穴的最高穴位,大腸經循經上行的陽氣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與陽明胃經的氣血物質所處層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陽氣向上直沖交于陽明胃經,故名“沖陽穴”。
(3)手足陽明之會。理同迎香、沖陽之名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動規律】大腸經上行的陽氣在此交于胃經,而胃經的下行濁氣則在此交于大腸經。
【功能作用】交換大腸經與胃經的天部之氣。
【附注】 (l)手、足陽明經交會穴。(2)《外臺》:不宜灸。
【迎香穴位的作用功效】
鼻塞、鼻出血、口歪、面癢、膽道蛔蟲癥。
【功效】通利鼻竅、疏風解表、祛風通絡、宣通鼻竅、通便止痛
【穴位配伍】面神經麻痹配伍穴位:迎香穴、四白穴、地倉穴
疾病概述:面神經麻痹,俗稱“面癱”,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颊呙娌客B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
按摩順序與技法:先用雙手食指按壓迎香穴1~3分鐘,再用雙手中指揉按四白穴1~3分鐘,最后將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張開成“八”字形,輕貼于嘴角兩端的地倉穴上,按壓數十次即可。
急慢性鼻炎配伍穴位:合谷穴、迎香穴、印堂穴
鼻出血配伍穴位:神庭穴、迎香穴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治療嗅覺減退、面神經麻痹或痙攣、膽道蛔蟲等。配印堂、合谷主治急慢性鼻炎;配四白、地倉治療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配陽陵泉、丘墟主治膽道蛔蟲癥。
《甲乙經》云:“鼻鼽不利,窒洞氣塞,喎僻多涕,鼽衄有癰,迎香主之。”鼻塞、流鼻涕、打噴嚏,鼻頭紅腫,這些都令人感到煩惱。我們現在身處一個污染嚴重的工業環境中,鼻竇炎在人群中早已司空見慣。要解決鼻病的煩惱,可經常按摩迎香穴,這樣有助于鼻子保持舒暢。
【養生保健】傷風引起的流鼻涕、鼻塞,或者過敏性鼻炎,按摩迎香至發熱,能立即緩解癥狀。
經常用食指指腹垂直按壓迎香,每次1-3分鐘,能使鼻子保持舒暢,對肺部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預防肺病。
經常按摩迎香可以祛頭面之風,散巔頂之寒,從而增強抵抗病菌的能力。經常揉搓迎香穴可以促進鼻周圍的血液循環,使氣血暢通,外邪不容易侵入體內,對抗病菌侵入,以達到預防和消除感冒。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按摩迎香穴的方法:將食指指尖置于迎香穴,做旋轉揉搓。鼻吸口呼。吸氣時向外、向上揉搓,呼氣時向里、向下揉搓,連做8次,多可64次,如傷風感冒、鼻流清涕或鼻塞不通,建議多多按摩迎香穴。當您齒牙痛時,指壓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
【按摩療法】用大拇指按揉迎香穴100~200次,每天堅持,可防治鼻部疾患(經常用食指指腹點按迎香穴,每次1~3分鐘)。
【艾灸療法】不宜灸
【刮痧療法】用角刮法從上向下刮拭迎香穴3~5分鐘,隔天一次,可治療一切鼻疾。
【刺灸療法】斜刺0.2-0.3寸,或沿皮刺0.5-1寸。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