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突穴
導讀:扶突穴歸屬手陽明大腸經,有緩解治療感冒、咳嗽、氣喘、咽喉腫痛、急性咽炎等作用,扶突穴的位置:頸外側部,結喉旁,當胸鎖乳突肌前、后緣之間,詳見本文圖解扶突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扶突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扶突穴的位置】
扶突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扶突穴位于人體的頸外側部,結喉旁,當胸鎖乳突肌前、后緣之間。
【3秒鐘取穴】頭微側,手指置于平喉結的胸鎖突肌肌腹中點,按壓有酸脹感處即是。
【取穴技巧】頭微側仰,先取甲狀軟骨與舌骨之間的廉泉穴,從廉泉穴向外4橫指,在胸鎖乳突肌的前、后緣之間。
【穴位解剖】在胸鎖乳突肌胸骨頭間頸闊肌中,深層為肩胛提肌起始點;深層內側有頸升動脈;布有耳大神經,頸皮神經,枕小神經及副神經。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扶”是扶持、幫助的意思;“突”的意思是“沖”。這個穴位的意思是大腸經的經氣在外部熱氣的幫助下上行天部。故名“扶突穴”。
【扶突穴位的作用功效】
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吞咽困難、失音、梅核氣、呃逆。
【功效】理氣潤肺,清熱祛火,通經活絡
【穴位配伍】癭氣配伍穴位:合谷穴、足三里穴、氣舍穴、列缺穴、扶突穴、天沖穴
疾病概述:癭氣多因情志內傷,陰虛氣郁,使痰氣互結、化火傷陰而成。以頸前腫大、善饑消瘦、急躁心悸、畏熱多汗、手顫、眼突等為主要表現。
按摩順序與技法:用食指、中指作振顫法依次點合谷穴、足三里穴、氣舍穴、列缺穴、扶突穴、天沖穴,相互配合,可達到通經活絡,緩解郁滯的作用。每穴平探、壓放各100 次。輕病治療8~10 次即可見效。
咽喉腫痛配伍穴位:大椎穴、扶突穴、合谷穴
暴忤氣硬}配伍穴位:扶突穴、天突穴、天溪穴
《靈樞·本輸》,稱此穴為水穴、水泉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大腸經的經氣在此處穴位吸熱后上行至頭、面部,并為頭、面部的水濕之源,性滯重。這個穴位,能治咽喉腫痛、吞咽困難、甲狀腺腫大、聲帶小結、聲音嘶啞,尤其是對于止咳平喘更具有奇效。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按摩扶突穴的手法:用雙手中指指腹按揉并做環狀運動,時間宜短。特別注意:因為扶突穴位接近氣管,因此不可用力過度。
【按摩療法】用大拇按揉扶突穴100~200次,每天堅持,可防止落枕、咳嗽。(以手指指腹向下按壓,并作圈狀按摩。)。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每天一次,可治療頸部疾病。
【刮痧療法】用刮痧板從上向下刮拭扶突穴3~5分鐘,隔天一次,可緩解頸痛、肩臂疼痛、咽痛、喉痹、呃逆。
【刺灸療法】 直刺0.5~0.8寸。
【功能作用】為天部層次提供水濕,清潤肺氣。
【別名】水穴,水泉穴
【穴義】大腸經經氣在此吸熱上行。
【治法】寒則補之,濕熱則瀉之。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滯重。
【運動規律】水濕之氣吸熱后上行頭面天部。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