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髃穴
導讀:肩髃穴歸屬手陽明大腸經,有緩解治療肩臂疼、肩關節周圍炎、上肢不遂等,肩髃穴的位置: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肩峰前下方凹陷處,詳見本文圖解肩髃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肩髃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肩髃穴的位置】
肩髃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肩髃穴位于人體的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在肩膀上有個三角肌,三角肌上緣的前邊,把胳膊抬起來,明顯地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就是肩髃穴。有個口訣叫:肩髃抬肩凹陷處,就是一抬肩,有兩個凹陷的地方,前面凹陷的地方。)
【3秒中取穴】正坐,屈肘抬臂與肩同高,另一手中指按壓肩尖下,肩前呈現凹陷處即是。
【取穴技巧】屈肘外展,肩峰外側緣前后端呈現兩個凹陷,前一較深凹陷處,即為本穴。
【穴位解剖】有旋肱后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腋神經。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肩髃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陽蹻之會。別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名解】“髃”,骨間凹陷的意思。因為此穴位于間端關節的凹陷處,故名“肩髃穴”。
【功能作用】疏經利節,祛風通絡、理氣化痰 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于肩關節,并與陽蹺脈相交會,故疏經活絡、通利關節的作用甚強,為治療上肢痛、麻、涼、癱諸疾要穴;此穴還具有祛風通絡、清熱止癢 的作用,可治療外感風邪或風與血分之熱相搏于肌膚之間所致的風熱癮疹;此穴的通經理氣、化痰散結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瘰疬、癭氣。
【肩髃穴位的作用功效】
肩周炎、中風、偏癱、高血壓、多汗癥、手臂無力、肩臂疼痛,手臂攣急,肩痛,上肢不遂。
【功效】通利關節 疏散風熱、舒筋活絡,祛風活血,消腫散結。
【穴位配伍】中風配伍穴位:水溝穴、百會穴、風池穴、十宣穴、肩髃穴
疾病概述:中風是以突然暈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斜、語言不利,或僅以口歪、半身不遂為臨床主癥的疾病。因發病急驟,癥見多端,病情變化迅速,與風之善行數變特點相似,故名中風、猝中。本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常留有后遺癥。近年來發病率不斷增高,發病年齡也趨向年輕化。
按摩順序與技法:中風時可立即使勁按壓水溝穴,直到患者恢復意識;接著可以做一些輔助按摩:推拿頭頂的百會穴1分鐘,再用拇指揉按風池穴1分鐘,接著用食指和拇指依次拿捏患者的十宣穴,最后可以按摩肩髃穴1分鐘即可。
肩周炎配伍穴位:合谷穴、經渠穴、肩髃穴、內關穴、后溪穴、中渚穴
高血壓配伍穴位:人迎穴、大椎穴、太沖穴、肩髃穴
【臨床運用】針刺肩髃對食道癌手術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對血液循環系統有較好的調整作用。在針麻手術中,可穩定血壓,促進循環。按揉肩髃可使指端血流動力學發生變化,通過按揉前后血流圖的收縮波波幅均值、流入容積速度均值和流入角均值的對比,結果提示,按揉肩髃能改善動脈的彈性,增加肢體的血液循環,使血管流量增加、血管周圍阻力減小,針刺肩髃可使病人肌電幅度升高,并持續30min。
肩髃穴是“五十肩”的特效穴。長年累月在辦公室里久坐,或者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上班族,會遇到肩膀酸痛,頸項僵硬的問題。到了五十歲左右時,再受到了風寒,那么在舉手、抬頭的時候,就會出現運動障礙,這就是俗稱的“五十肩”。經常按揉肩髃穴,對于肩膀的酸、疼、僵、硬等各種病變有緩解的作用。
【養生保健】平時多用手掌大魚際處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點揉肩髃,可預防關節炎。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按摩療法】用大拇指按揉肩髃穴100~200下,每天堅持可防治肩臂疼痛。(平常多用手掌大魚際處搓揉肩髃穴或者用中指指腹點揉肩髃穴。)。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每天一次,可改善肩臂痹痛、上肢不遂等。
【拔罐療法】用氣罐留罐5~10分鐘,隔天一次,可改善肩臂酸痛、風熱癮疹等。
【刮痧療法】用角刮法從上向下刮拭肩髃穴3~5分鐘,隔天一次,可緩解治療風熱癮疹等。
【刺灸療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