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溜穴
導讀:溫溜穴歸屬手陽明大腸經,有緩解治療頭痛、面腫、肩臂酸痛、腸鳴腹痛等作用,溫溜穴的位置:前臂背面橈側,腕橫紋上5寸,詳見本文圖解溫溜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溫溜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溫溜穴的位置】
【溫溜穴的位置】位于人體的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橈側腕長、短伸肌。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除上述神經還有頭靜脈經過。針入皮膚,在頭靜脈的 后方經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進橈側腕長伸肌腱,達橈側腕短伸肌腱,直抵橈骨骨膜。以上二肌(腱)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溫溜穴】經穴名。國際標準代號LI7,出《針灸甲乙經》。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郄穴。別名:蛇頭,池頭,逆注。
【名解】溫溜:溫,溫熱;溜與留同,含停留之意。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郄穴,乃氣血深聚之處。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氣溫熱,穴為陽氣所注,故名。
【另解】溫,為溫熱,溫暖的意思,溜,即為悄悄走失的意思。手陽明大腸經的氣血行至本穴后,由于外部環境對其的升溫作用較少,原來的余熱也會緩緩的散熱蒸發,情形如同悄悄溜走一般,不被察覺,故名名溫溜穴。
溫溜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郄穴,為經脈氣血匯曲折聚之處,本穴出自于《針灸甲乙經》。
【溫溜穴位的作用功效】
【中醫病癥】頭痛、面腫,鼻衄,牙痛,口糜舌腫,吐涎,咽喉腫痛;腸鳴,腹痛,泄瀉;癲狂,癇證,吐舌;瘧疾,疔癰,四肢腫,肩臂痿痛不舉,傷寒,頸痛等。
【西醫病癥】
(1)五官科系統疾?。嚎谇谎?,舌炎,腮腺炎。
(2)其它:扁桃體炎,面神經麻痹,下腹壁肌肉痙攣,前臂疼痛。
(3)本穴在消化道潰瘍穿孔時常出現壓痛,與它穴配合可做出進一步診斷。
【作用功效】溫溜穴,清熱理氣。主腸鳴腹痛,傷寒逆臆,寒熱頭痛,風逆肢痛,嬉笑狂言。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治療頭痛、面腫、肩臂酸痛、腸鳴腹痛等。
【穴位配伍】溫溜穴配合谷穴治頭痛。
(2)喉痹不能言:溫溜、曲池(《針灸甲乙經》)。
(3)癲疾:溫溜、仆參(《備急千金要方》)。
(4)狂仆:溫溜、掖門、京骨(《備急千金要方》)。
(5)項強傷寒:溫溜、期門(《針灸聚英·百癥賦》)。
(6)腸鳴而痛:溫溜、陷谷、復溜、陽綱(《備急千金要方》)。
【主治記載】
《針灸甲乙經》:瘧,面赤腫;腸鳴而痛;癲疾,吐舌鼓頜,狂言見鬼;狂仆;口齒痛。
《備急千金要方》:傷寒,寒熱頭痛,噦,衄,肩不舉;主瘧。
《千金翼方》:狂癲哭泣。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口喎。
《針灸資生經》:傷寒噦逆噫噦。
《針灸聚英》:風逆四肢腫;口舌痛。
《針灸大成》:腸鳴腹痛,傷寒噦逆噫,隔中氣閉,寒熱頭痛,喜笑狂言見鬼,吐涎沫,風逆四肢腫,吐舌,口舌痛,喉痹。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針刺方法】溫溜穴,直刺0.5-0.8寸,部酸脹,針感向手部放散。
【艾灸方法】溫溜穴,艾條灸5-10分鐘,艾炷灸3-5壯。
【按摩方法】用是指指腹按壓溫溜穴,其余四指握在手臂上,注意按壓時力度要適中,每次按摩5分鐘,每日2次。
(2)突然鼻出血時,可用拇指壓迫溫溜,過一會兒鼻血便會止??;若是臉上起了痘痘,及時揉溫溜,第二天痘痘就下去。
(3)溫溜有驅寒的作用,所以經常手涼、手心愛流冷汗的人可以多揉溫溜。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